两百一十二、地龙三号(2 / 3)

加入书签

——通过地面供电站提供近乎无限的能源。”

    动画显示线缆如何随着地龙二号下钻而不断释放,就像一只深入地下的大号电钻。

    “最大的优势是能源几乎无限,只要线缆不断,它可以一直工作下去,而且因为不需要携带能源,它的体积可以做到很小,是速度最快的一个。”李建设继续解释。

    “在坤與一号基地已经测试了这种线缆材料,完全可以满足要求承受地下高压和高温环境。”

    万院长走近屏幕:“线缆长度限制是多少?”

    “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最大连续长度是110公里。”

    李建设调出一组参数,“这已经是材料学的极限了,更长的线缆会因自重而断裂。”

    “故障率呢?”万院长敏锐地问。

    李建设的表情略显尴尬:“这是最主要的缺点。”

    “在前期测试中,线缆被岩石卡住或意外断裂的概率约为15%,一旦发生,飞船就会失去动力...”

    “变成地下的金属棺材。”万院长补充道。

    “是的。”李建设沉重地点头,“而且线缆限制了飞船的机动性,它只能沿近乎直线前进,无法灵活转向或者更改路线,任何多余的偏离都会导致线缆断裂的可能性增大。”

    “所以飞船返程的时候必须继续呈V字状,角度还不能太小,否则很容易造成线缆断裂。”

    “这也是模拟测试三个方案里面生还率最低的一个。”

    “任务完成率还可以,但是返程率只有完成率的三分之一。”

    房间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设备运转的嗡嗡声。

    “那么,最后这个......”

    万院长转向第三个带有核能标志的模型。

    李建设深吸一口气:“这是最大胆的方案——微型核反应堆驱动。”

    屏幕上跳出一个复杂的反应堆剖面图,无数管道和线圈交织在一起。

    “它结合了前两种方案的优点:近乎无限的能源和完全的行动自由。”

    “现有的核潜艇动力核心略做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

    “新研究出来的隔热材料,再加上热电转换隔层,完全可以保证反应堆在地下深处也能正常运行。”

    “地龙三号同时拥有强劲的动力和灵活的操控,也是模拟测试中成功率最高的一个。”

    “这不是很好吗?”万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