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洛玉衡的怀疑(七千)(6 / 9)

加入书签

;  大抵是有些耗费功夫的。

    待到一切全都敲定,已经是三月初了。

    入了三月,气温渐升,便是积雪也已经融化,一整个冬日都近乎干涸的河流和小溪也多出了潺潺的流水。

    前几日还下了一场小雨,将所有的尘埃都给洗刷。

    这时放晴,天地之间一切都干净的让人心旷神怡,清爽的暖风,仿佛也给这座被叛军占据了半年之久的城池,带来了些许活力,白日里天朗气清,入夜后星光璀璨,片片白云好似鱼鳞,悬挂于苍穹。

    三月初三。

    春日的正午,暖风和煦。

    枝头冒出了新鲜的嫩芽,在风中微微摇曳着,偶尔能看到一些小鸟,于枝头上跳来跳去,时不时一声鸣叫,带来些许喧嚣。

    宋言终于离开了六塘。

    愿意跟着一起迁徙的人,不算太多。

    毕竟这不是现代,搬家什么的坐个高铁,火车,几个小时天南地北。

    于古代,长距离迁徙那是会要人命的。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纵然济北府和平阳府中间只是差了个定州府,可也有好几百里的距离,一路上消耗的粮食,住宿,乃至于头疼脑热的生病,都是极为严重的问题,一个不慎便有可能死在路上。

    李二麾下原本有兵马三万,愿意随着李二一起投奔宋言的,不过一万五。除此之外,还有数千户百姓,多是李家村人。毕竟当初造反是李二牵头,李二在时还好,一旦离开难保这边的官员不会秋后算账。

    当然,一万五的士兵拖家带口之下,倒也是乌泱泱一大片的人。

    于这些人眼中,有忐忑,不安,有兴奋,期待,没人知道自己的明天究竟会是怎样。当太阳到了头顶正上方,浩浩荡荡的人群,终于离开了六塘,前往更北的地方。

    当这些人全部离开的时候,济北府的刺史,也总算是重重吐了口气,彻底放下了心中沉重的担子。

    实际上,宋言进攻珉王义军,李二撺掇兵卒,家眷,以及县民跟着他一起前往平阳,这些事情济北刺史都是知道的。

    在这个时代,一府之地人口多寡,绝对是政绩考核的一大标准,可济北刺史只是眼睁睁看着这么多百姓迁徙,完全没有阻拦的意思。这济北刺史虽然行军打仗不怎么样,但也绝对算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平叛。

    只要能平息叛乱,其他一切都好说。

    别说只是带走一些泥腿子,便是宋言讨要他的婆娘,他都会双手奉上。

    人数太多,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