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难以预料(3 / 4)
队都集中部署在了麻烦不断,局势复杂的西州和不里斯尼亚省,但亚历山大还是谨慎地确保在伊利里库姆和半岛部署了大量的兵力,时刻严阵以待,如同警惕的猛兽,等待着东阿哈德尼亚露出那锋利獠牙,发起攻击的决定性时刻。他们准备迎接挑战,准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尊严与荣誉而浴血奋战,不惜一切代价。
晨曦破晓,第一缕微光轻柔地洒落在大地上,驱散了些许夜间的寒意,也悄然揭开了新一天的帷幕。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无数未竟的纷争,它宛如一位暮年的智者,默默见证着东西阿哈德尼亚帝国之间由来已久的对峙局面。
西阿哈德尼亚帝国与东阿哈德尼亚帝国的营帐,如两尊对峙的巨兽,森严而冷峻地矗立在辽阔平原之上,彼此遥相对望。营地里,军旗烈烈作响,金属铠甲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泽,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即将爆发的紧张与肃杀。
士兵们列阵整齐,身姿挺拔犹如苍松,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眸,犹如寒夜中的孤星,紧紧凝视着对方营地之间那看似触手可及却又仿若天堑的距离。
时不时地,粗犷的叫骂声划破长空,在旷野间回荡,此起彼伏,声声入耳。一方扯着嗓子高喊,肆意嘲讽着对方的怯懦,用词刁钻,极尽挖苦之能事,仿若这样便能在气势上压人一头;另一方也不甘示弱,迅速回怼,言语间满是不羁与挑衅,大声鼓噪着让对手率先发难,那阵仗,好似谁先动手谁便能抢占先机,赢得这场无声博弈的胜利。
就兵力部署而言,东阿哈德尼亚与阿蒙赫拉夫特联军宛如一片浩瀚的兵海,在这片区域屯集了数目惊人的兵力,粗略估算,约在五万至七万五千人之众。
营帐一座连着一座,密密麻麻地铺满大地,士兵们穿梭其间,刀枪林立,甲胄生辉,气势如虹。
相较之下,西阿哈德尼亚这边虽兵力稍显逊色,却也毫不示弱,精心调遣了三个训练有素的军团奔赴前线,共计一万八千人。这些军团,皆是历经百战的精锐之师,行军途中纪律严明,步伐整齐划一,仿若钢铁洪流,所过之处,扬起漫天尘土。
不仅如此,西阿哈德尼亚还施展谋略,召回了大部分东福雷斯特同盟军。一时间,各方兵马汇聚于此,算上同盟军,他们麾下最多有五万名士兵枕戈待旦,严阵以待,目光齐刷刷地望向东方,只等东阿哈德尼亚率先出招,以求后发制人,寻得决胜之机。
平心而论,双方心底都怀揣着一丝不愿轻易挑起战火的默契。毕竟,战争一旦爆发,那便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的惨烈局面,往昔的繁华将在瞬间化作废墟,无数家庭会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每一名置身此地的士兵都心如明镜,清楚知晓那些时常在东西方士兵之间爆发的非武装冲突,恰似一颗颗隐匿在暗处的火种,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阵莫名的风撩拨,进而呈燎原之势,升级为一场足以颠覆乾坤,吞噬万物的大规模武装冲突。这,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往昔的日子里,西阿哈德尼亚军队的哨兵,就像一群忠实守护领地的孤狼,沿着东西方边界那条仿若隐形却又泾渭分明的界限来回巡逻他们身姿矫健,目光如炬,不放过周边任何一丝风吹草动。当这一日他们如往常那般接近特定区域时,却猛地瞧见一支规模大致相仿的东部部队。
刹那间,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气氛剑拔弩张到了极点。原来,无论是西方率先派遣哨兵巡逻边境,还是东方先行一步,另一方总会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迅速派出自家部队,如影随形地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在这你来我往的对峙中,辱骂声不绝于耳,那些粗俗不堪,极尽侮辱性的词汇漫天飞舞;徒手斗殴更是家常便饭,士兵们撸起袖子,红着眼,扭打在一起,拳脚相向,宣泄着心底压抑已久的怒火。
好在,万幸的是,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