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大明民报(1 / 4)
陈实怀揣着酝酿“匠科”的重任,激动又忐忑地退出了武英殿。
殿内暖意融融,只剩下朱元璋、朱标和李祺三人。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李祺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感慨。
“祺儿,”
“你很不错。朕看着标儿在你身边,眼界越来越宽,心思越来越缜密,行事也越来越有章法,越来越像个能担起这万里江山的帝王了。”
他顿了顿,“下次大朝会,你跟着标儿一起来,站到前面来听听!”
李祺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皇伯伯!别!千万别!我……我最近忙着练武都懈怠了!
师父教的拳法都快生疏了!
我明天一早就回紫金山闭关苦练!
大朝会上都是国家大事,我一个小孩子懂什么?
有标哥在就行了!他肯定能说得比我好一百倍!”
他一脸“求放过”的表情。
朱元璋被他这惫懒样子气笑了,手指虚点着他:“你啊你!滑头!行,这次不去就不去。
不过,”他话锋一转,“今晚别急着回府了,留在宫里用晚膳。咱妹子一直念叨着你,说你好些日子没进宫陪她说话了,
临安那丫头也天天祺哥哥长祺哥哥短的。”
“啊?哦……好,好的皇伯伯。”
李祺挠挠头,留在宫里吃饭倒是没问题,皇后娘娘和临安妹妹对他都很好。
晚膳设在坤宁宫偏殿,气氛温馨。
马皇后的气色在精盐、白糖和持续调理下好了许多,看到李祺格外高兴,拉着他问长问短。
临安公主更是像只快乐的小鸟,围着李祺叽叽喳喳。
朱元璋和朱标看着这其乐融融的景象,脸上也带着笑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殿内暖意融融。
朱元璋看着李祺,又想起他那些层出不穷的点子,随口问道:
“祺儿,蜂窝煤、排烟炉、金薯试种、匠科……这些事,标儿和朕都想着法子要让百姓得实惠。
可你想过没有,天底下那么多地方,尤其是那些偏远山乡,百姓不识字的多,消息闭塞。
咱们在应天城说得再热闹,新炉子再暖和,新种子再好,他们不知道,用不上,或者不会用,甚至用了还出事,那岂不是白费功夫?
这惠民之政,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