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紫金山道观拜师尊(1 / 7)

加入书签

    武英殿那场堪称“政变”的闹剧,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巨石,掀起的涟漪,正以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速度,席卷整个大明。

    应天府的街头巷尾,说书先生的惊堂木一拍,说的不再是隋唐演义,而是新鲜出炉的“武英殿三小儿定国策”。

    “话说那韩国公府的小公子李祺,年方七岁,身高八尺……”

    “去你娘的八尺!七岁孩子哪有那么高!”

    底下有茶客笑骂。

    说书先生脸不红心不跳,抚着山羊胡继续道:“艺术,懂不懂?

    这是艺术加工!

    且说那李公子,面对龙威浩荡的天子,毫无惧色,振臂一呼——”

    他猛地站起身,学着戏文里的腔调,吼得是青筋暴起,唾沫横飞。

    “我大明,当有顶天立地之风骨!

    何为风骨?

    风骨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好!”

    满堂茶客,无论商贾走卒,还是落魄书生,都齐声叫好,拍得桌子“砰砰”作响,热血直冲脑门。

    “风骨就是——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

    “说得好!他娘的,这才叫人话!

    前宋那帮软骨头,就该听听!”

    一个关中大汉激动得将一碗酒全泼在了地上。

    “风骨就是——文死谏,武死战!”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明疆土!”

    当最后一句口号吼出来时,整个茶馆都沸腾了,无数人站起身,振臂高呼,那股压抑了百年的汉家豪情,被这几句简单粗暴的话,彻底点燃!

    ……

    这股风,很快就吹出了应天府,吹向四方,也吹进了刀光剑影、枕戈待旦的军营。

    山西前线,徐达大军驻地。

    夜已深,营火噼啪作响,驱散着北地的寒气。

    一群刚换下岗的军士围坐在篝火旁,烤着冻硬的干粮,低声咒骂着该死的鬼天气和对面像野狼一样难缠的北元残兵。

    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后勤兵,刚从京师回来,风尘仆仆,脸上却带着异样的兴奋。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沾着油渍的纸片,那是他从应天茶馆里听来的“武英殿三小儿定国策”的片段,死记硬背抄下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