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手拿把掐(1 / 2)

加入书签

杨骏“主随客便”

的话音刚落,樊楼内的围观人群中便响起细碎的赞叹声。

有年长的士子捋着胡须点头:“这才是天朝上国该有的气度!

明知对方是上门切磋,却不摆架子、不占先机,既给足了客人尊重,又藏着‘任你出题我皆能对’的豪情底气,单凭这份胸襟,便胜了三分!”

众人纷纷附和,看向杨骏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敬佩——毕竟此前江南诗人言语间带着轻慢,换作旁人,未必能有这般从容。

孟宾于也听得真切,他不再多言,目光转向窗外——此时夕阳斜照,汴河水面泛着粼粼金光,漕船满载着粮袋缓缓驶过,岸边挑着货担的商贩与嬉戏的孩童相映成趣,秋风吹得柳丝轻晃,满是鲜活的烟火气。

他略一沉吟,抬手道:“既如此,便以‘汴河秋景’为题如何?此时秋意正浓,汴河两岸风光正好!”

“好!”

杨骏朗声应下,语气里满是认可道:“汴河乃京城命脉,滋养着满城百姓,秋景又添几分清阔雅韵,这个题目选得妙。

孟先生远道而来,理当先行,还请挥毫。”

早已候在一旁的掌柜,连忙捧着上好的宣纸铺在临窗的案几上,又研好徽墨、递上兼毫笔。

孟宾于也不推辞,接过笔蘸满墨汁,略一凝神,笔尖便落在纸上。

他运笔流畅,墨色浓淡相宜,不过片刻,一行行清秀的字迹便在纸上铺开,引得围观者纷纷探头去看。

郭荣与王朴坐在角落的雅座里,目光也落在案几方向。

郭荣端着茶盏,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眼底满是期待:“这汴河秋景,寻常文人写来,无非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俗套句子。

今日这两位,一个是江南名士,一个是我朝能臣,倒要看看他们能写出怎样的新意,能不能把汴河的‘活气’写出来。”

王朴笑着点头:“陛下说的是。

孟宾于善咏物,想来会侧重秋景的细腻;杨大人常年经手军政民生,或许能写出汴河承载的国运民生。

这两种心境碰撞,定有看头。”

说话间,孟宾于已放下笔,轻轻吹了吹纸上的墨迹,转身对众人笑道:“拙作已成,还请诸位品鉴。”

孟宾于搁笔片刻,身旁的马延鲁便上前一步,清了清嗓子,将诗作缓缓诵读出来:

“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

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

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

更忆海阳垂钓侣,昔年相遇草萋萋。”

诗句随着话音在樊楼内散开,原本轻声议论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皆低头品咂——联以“闲思”

起笔,将汴河两岸的景致比作“仙乡”

,溪流绕路、绿树环伺,勾勒出清幽意境;颔联切换到昼夜场景,“明月夜舟”

的渔歌、“春风平野”

的鹧鸪,一动一静间满是田园恬淡;颈联转而写人情,“寄信归云”

“倾杯日西”

,藏着漂泊的怅惘;尾联则以“忆旧侣”

收束,草萋萋的往昔与眼前景交织,把怀人思忆的绵长写得淋漓尽致。

“好一句‘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

片刻后,有士子率先赞叹出声。

“以景起笔、以情收束,字句里全是江南文人的细腻,把汴河秋景写出了田园意趣,还藏着这么深的牵挂,真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这话一出,周围附和声此起彼伏,不少人对着诗作点头:“确实好,寻常人写秋景易写萧瑟,孟先生却写出了清润感,还把情揉进景里,难怪敢来北地切磋!”

郭荣听着众人的评价,也轻轻颔,对王朴道:“这孟宾于果然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