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将心比心(1 / 2)

加入书签

次日晨曦微露,一匹骏马载着杨骏紧急上呈的奏章与立下的军令状,自秦陇连绵的山峦间跃出,如箭离弦,直奔东都开封府而去。

沿途官道,尘土飞扬,马蹄声急,不过两日光景,捷报已至郭荣案前。

他缓缓展开信笺,字里行间,情感涌动,郭荣不禁轻声感叹:“骏哥儿,终究是最解朕意之人呐!”

旁侧的王朴闻言,心中已然明了,他眼神闪烁,试探性地问道:“陛下,骏哥儿此番,不知何时能重返朝堂?”

郭荣放下奏折,踱步至窗边,目光望向远方,仿若能穿越山川,看到秦陇战场上的烽火:“依骏哥儿的性子,若不能按计拿下威武城,困住凤州蜀军,他是不会回来的。”

他转过身,神色凝重却又带着几分期许,“他在奏折里立了军令状,一月之内,若不能扭转战局,愿与将士同罪——这般气魄,满朝文武,能有几人?”

王朴点头称是,沉思片刻后道:“陛下,杨骏此计,虽精妙绝伦,然朝中谏臣,恐难轻易认同。

他们素以‘爱惜民力、避免征战’为由,反对西进。

如今杨骏力主进兵,怕是会遭来诸多非议。”

郭荣冷哼一声道:“非议?朕即位之初,高平之战前,那帮人不也叫嚷着‘求和’?若当时听了他们的,我大周如今怕已被北汉、契丹踏平!”

他走回案前,手指重重落在杨骏的奏折上,“秦凤四州,乃我大周西进之门户,若不拿下,西蜀随时能侵扰边境,百姓永无宁日。

骏哥儿深知朕的心思,才敢这般力排众议,为朕谋这一局。”

正当话题深入之际,大殿之外忽而响起通报之声,悠扬中带着几分庄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谷大人,求见陛下。”

郭荣闻言,与王朴目光交汇,二人心中皆已了然于胸。

李谷,此人位居朝中文臣之,其智慧与威望并重,此番前来,料必是闻得杨骏上书力主开战之事,欲行劝阻之举。

王朴唇边勾起一抹浅笑,悠然道:“陛下,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若要平息朝中文臣,要之务,在于稳住李相这里。”

郭荣闻言,微微颔,随即转向身旁侍立的内侍,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朕旨意,请李相前来觐见。”

……

在那大周朝堂之上,群臣围绕征伐西蜀之事,争论得如火如荼时。

东京开封府内的赵家府邸,却是一片异乎寻常的宁静,仿佛与世隔绝的幽谷,静谧得让人难以置信。

身为都虞候的赵匡胤,置身于这风暴的中心,面对朝堂上的纷扰与争议,他竟能如此沉稳地按住心中的澎湃,这份定力,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府邸深处,一位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正独立于花园之中,手中紧握一柄寒光闪烁的利剑,剑尖轻触过一朵朵竞相绽放的菊花,他的动作时而轻盈如风,时而矫健有力,剑光与菊影交织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少年的肤色如同初雪般白皙,五官精致,清秀之中蕴含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俊俏。

他的眼神清澈而深邃,帅气之余,更流露出一股不易察觉的温柔。

在这秋意渐浓的午后,少年与剑、与菊,共同绘就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卷,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脱尘世的宁静美好之中。

赵匡胤的目光沉醉在那舞剑少年的灵动身影之中,剑光如织,每一式每一划都牵动着他的心弦,直至那矫健的身影悄然停驻于他的眼前,他才恍如从梦中惊醒,含笑赞道:“二弟,你这剑术愈精进,真乃英姿飒爽。

待到某日闲暇,大哥定要与你切磋一番,看看这些年你的武艺究竟成长到了何种境界。”

这位挥剑生风的少年,正是赵匡胤的胞弟赵匡义。

自赵匡胤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