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影评人大战(2 / 7)
sp; 话音未落,人已冲出。
大殿的石板被他一脚蹬裂,身体在空中极度舒展,挥手时,手中空无一物,近身时,剑已在手中。
但……
秦王处变不惊,只是用力握住了传国玉玺。
第一剑,斩破护罩。
第二剑,斩掉玉玺一角。
第三剑……没有第三剑了,无名被玉玺威能弹飞,撞上殿柱,始皇帝反手拔剑,猛然一掷,将大残的无名钉在殿柱上。
影院爆发出一片惊呼,但极少有不满,大部分都是一种理解的悲怆。
这一版的铺垫非常到位,李斯在制造传国玉玺时,便已经解释过那八个字的意义。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是秦国自上而下,百多年的大一统伟愿,在这一代即将化为现实之际,所形成的“天命”。
外国人非常擅于理解这种天命。
石中剑的传奇是英国佬炮制虚构出来的,美国人照样认。
天命、神权、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三者,在西方文化中从不产生冲突。
天命神授,进而催生英雄,此为常态,且是正理。
秦王的天命不太一样,是由万民愿力凝聚,没有神权什么事儿,但是也不妨碍他们理解。
影评人格林便写道:“这是一种相对于宗教更加宽泛的信仰,秦国百姓相信大一统伟业近在眼前,狂热地崇拜他们的王,因此才使得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无情的战争机器,也因此凝聚出了超越现世的天命伟力。
这是秦始皇应有的高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帝,他理应足够特殊,事实上也确实足够特殊。
导演张毅谋在这里的处理方式,非常新奇,但又合乎逻辑,这让无名的行为更显悲壮……”
作为一个有着基本历史常识的精英,他当然知道始皇帝没有死于刺杀。
事实上,大部分影评人都知道无名肯定没有成功,因为背景和设定摆在那里,只是不知道具体的理由。
现在,他们觉得这个理由可以接受,甚至有一种顺畅自然本该如此的惊喜。
罗伯特写道:“无名的悲剧根源在于违逆了历史大势,违逆了天命,但也正是他的反抗,将天命斩落一角。
这种处理太大胆了,我不知道中国的历史是否真是如此,但这令人耳目一新,让他和太子誉、飞雪、赵后的所有牺牲拥有了非同一般的重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