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病入膏肓(3 / 6)

加入书签

sp; 百万大军便是一亿两银子和一亿斤大米,对户部的压力可想而知。

    一亿斤大米折合便是五十万石,各地节省一些便可以凑出来。

    可一亿两银子,不论如何,都不可能凑出来,除非商贾们将偷逃的税款给补上。

    没钱还如何出兵?

    别说出兵,连养兵都养不起。

    南北二廷加起来养活四十万兵马就如此吃力了,兵力更多,不用东虏来打,朝廷便已经破产了。

    若想养活数十万大军,只能仿效唐末,实施各地藩镇化,但这便是王朝的催命符,不到万不得已是决计不能为之。

    福建的郑芝龙便已经算是实质上的地方军阀了,名义上听封不听调,实际上朝廷的兵马根本进不了福建的地界。

    真要是各地多几个郑芝龙,大明恐怕就已然名存实亡了。

    之前有王朴在大同发动叛乱,后被杨文岳带兵剿灭,可盘踞在甘肃的柴时华企图割据一方,还妄图勾结土默特部。

    中原有李逆,湖广有张逆、曹逆等一堆流寇。

    原本崇祯因此而天天寝食难安,现在将这些头痛之事都推给了那逆子来处理。

    “郑爱卿,可照之前朕吩咐的征税方式行事,商贾若敢抗拒,便按照偷逃税款来惩处,不得由地方自行处理,当须交给勇卫营或厂卫,悉数抓往南都!”

    本来就有一对亡国之臣,这下还冒出来一堆亡国之商。

    二者早就勾结到一起,若不将其惩处,大明还能有好?

    非常之时,可用非常之手段,行非常之事。

    崇祯倒是爱惜自己的声誉,可这都快火烧眉毛了,也顾不得些许了。

    只要能收上来税银,又不会加赋于寻常农户,被歹人骂成昏君乃至曝君又何妨?

    那逆子都知道当下必须舍弃名声,行高效务实之举,自己焉能落于其后?

    崇祯的心理预期是二百万两,也就是先把给那逆子的银子凑出来再说。

    户部业已筹措约三百五十万两银子,两项相加便是五百五十万两。

    大头送到北都,余下五十万两作为南廷的运作费用。

    宋纪从扬州运回来的价值一百万两银子的食盐正在售卖,所得银两皆可存于户部。

    至于那些抄没得来的宅院、田产、古玩、字画、珠宝,能售则售,卖不动便先行留存。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