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牵一发动全身(2 / 3)

加入书签

心岗位人员,文明点的做法是找个合适的壳公司,立个对口的大项目组,然后高薪挖人,三倍五倍都可以谈,竞业禁止不用怕,赔款我们出。总之先把人弄过来,折腾几个月,目标企业就疯了。最后,壳公司宣布项目失败,大家各自散了。

    粗暴点的做法就是,找到合适的人花点小钱,然后就会发生一场看似偶然的交通事故或是斗殴事件,最后就有人在医院躺上几个月,和前一种做法异曲同工。不过粗暴的做法一般不用,一是大家都是求财,这么做了基本和原始班底就彻底结仇了;二是值得下狠招的目标,大多也有自己的背景和倚仗。

    很快,想做小动作的资本机构才刚尝试出手,就发现自己撞上了铜墙铁壁。所有的试探都被非常强硬地踢了回来。其中一家的背后股东是京城有名的通天户,还接到了长辈的警告,“别给自己和家里找不自在,你头硬,硬得过军方?”

    这块石头太硬,啃不动,统统败退。

    实际上,无限未来系和军方的合作远比外界了解的要紧密得多。无限未来系可是在军方高层挂了号,在总装部的合作名单里处于最优序列的存在。

    就这合作的几年间,军方从无限未来公司这里以特惠价拿走不少黑科技,直接让多个领域的军用装备技术实现了跨代式进步。就冲这个,足以让军方把其视若珍宝。

    不过,也有急上火的时候。戴军鹏一个电话直接打到了陈文浩这,“我的陈老总!陈大哥!你们那边来通知,半年内暂停飞船供货是咋回事?”

    过去一年,义东园区的飞船产能由少到多,到不久前才逐渐稳定在月产是10架的数字上,整个一年也就生产了70架出头的飞船,其中有几架安配上航天用的引擎模块,被用于太空业务和研发使用,还有几架留给了集团通勤。

    真正投放市场的飞船总量只有60架左右,其中的40架都被军方采购走了,飞船的高载重和原地起降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缺口,在每个军区都是抢手货,要不是产能有限、总价偏贵,恨不得全军列装。

    剩下的20余架飞船除了有2、3架受不过人脉关系所托,被卖给了江海市和江省的两家国有航空公司尝个鲜,其他的全数被无限未来公司和JD物流的合资公司吃下了,并凭此利器在中西部的多山和高原地区混得风生水起。为此,JD物流方的负责人天天哭喊着飞船太少,急切需要增加供应。

    陈文浩估摸着JD老刘的电话也快要来了,也不绕弯了,直接回复戴军鹏,“生产车间升级改造需要时间,你急也没用。再说了,我记得和部队签的合同是规定年底前完成指标,现在才几月份?放心吧,合同肯定可以如约履行。”

    戴军鹏诉苦,“这就不是放心的问题,关键是你家的飞船太好使,下面的部队都催得急。断档半年,我得被他们烦死,你给个准话,最快啥时候能恢复供货?”

    陈文浩才不吃苦肉计这一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让他们多点耐心,等新的生产车间弄好,产能还能提升一截,到时候肯定一架都不会少你们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