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纷繁复杂,悃愊无华(3 / 10)

加入书签

sp;  这群人有着设置议题、左右决策的完整廷臣职权,权势不可谓不重。

    而对于议题不满意,他们的反对票也比别官来得更直接。

    那就是弹劾!

    下到士绅百姓,上到皇帝本人,统统都在这群人弹劾的范畴之内——对皇帝换了个说法,叫规谏。

    至于弹劾中有什么大疏漏?

    那不好意思,风闻奏事,哪怕是自己编的,也能推称“或曰”。

    可以说,在拥有极高职权的同时,还拥有无可比拟的免责权。

    纪律检查也就罢了,人事任命同样在科道言官的职权范围内。

    譬如铨选“令在京五品以上管事官及给事、御史,各举所知,以任州县。”

    亦或者考成“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弹劾,谓之拾遗。”

    甚至连免赋的权力,都是按照绯袍大员的规制——“凡翰林、吏部五品以下及六科、十三道。俱照四品免田五千三百五十亩。”

    要实权有实权,要清贵有清贵。

    再加上这一百五十人的总人数,称一声“大明议员”方是最合适不过。

    众所周知,议员的存在感、权力、乃至政绩,几乎都是自于设置议题,科道们同样不例外。

    对刘不息而言,他是隆庆二年进士,还有两年就五十岁了。

    一把年纪,仕途上若是想搞出点名堂来,没什么比搞个大的更容易出成绩的了。

    事关首辅的议题,便由此,被此人堂而皇之地端上了桌面。

    刘不息一句话出口后,后续思路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他语气越发沉着,语速也逐渐放缓:“臣深知陛下不喜臣等言之无物,空谈虚事。”

    “但臣奏此事,乃八千举子关切之公平大事,乃国朝二百年频有成例可考之旧事,乃国家抡才储干、新政育苗之要事,言之切实,还请陛下明鉴。”

    “臣斗胆,请陛下降明旨,禁辅臣子弟之科考!”

    朱翊钧静静听着刘不息的陈情。

    心中却思绪万千。

    事情总是一体两面的。

    自己讲道理这个优秀品质,如今也渐渐显露出弊端了。

    这些言官都是一心为公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