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千年的璀璨血光 第3726章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5 / 6)
bsp;甚至还会倒逼步兵操典的进化,针对于步卒去开设专门的炮兵训练课程等等。
还有骑兵要如何配合火炮?
不仅是后方补充进来的新战马,对于火炮巨大轰鸣的适应能力,也包括哪些骑兵,要如何注意自己的跑位,不至于挡住了炮线等等……
除了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卒人马相互协同,就连后方也是需要根据火器战术的变化,进行调整。
比如铸造一门合格的重炮需要耗费巨量的优质铁料、木炭和工匠工时……
运输这些动辄数千斤的笨重铁家伙,需要庞大的车队和健壮的挽马驮骡……
维护保养更是繁琐,稍有不慎就可能炸膛,需要对于防潮防锈等化学科技树的攀爬……
这是一个吞金巨兽!
但也是可以拉动华夏科技整体提升的巨大把手!
如果斐潜做得好,那么一切就进入华夏帝国的正循环!
科技确保战争的胜利,军队稳固占领的区域,获取更多资源,再次提升科技,增长人口,资源开始短缺,再次扩张……
华夏地大物博?
都是屁话!
华夏什么都缺!
确实,华夏拥有东亚最广阔的农耕平原,以及丰富的水系和多样化的物产等,这确实是『地大物博』的物质基础。
但是!
真正束缚民众的从来不是土地本身,而是资源分配不公与流动机会的缺失!
但凡是以『地大物博』来掩盖底层民众百姓生产生活资料短缺事实的,都是非蠢即坏!
就像是米帝用平均收入掩盖贫富差距一样。
这种抑制民众需求,将经济资源控制权收归中央,切断民间通过贸易获取资源的渠道,强化土地依赖的手段,是儒家从『安土重迁』思想当中,从『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之中一步步的被改造为民众百姓身上的枷锁!
早期孔子希望『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但是很显然,不管是国君,还是大夫,亦或是士,都希望死的不是自己……
所以到了后来,社稷完蛋了,国君依旧可以乐不思蜀。大夫改换门庭,也就是换一个地方撅屁股的事情。至于士族,更是以经书传家为重任,家族才是第一位的……
华夏的封建王朝赋税,重度依赖小农经济,但过度压榨,无疑会导致农民起义。因此需要平衡,既宣扬『资源充足』以稳定民心,又通过户籍里甲制度将民众百姓固定在土地上。再加上信息的控制,选择性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