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千年的璀璨血光 第3743章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5 / 6)
关键是好不容易扭变了一点,然后又有多少官吏即便是穿上新时代的服装,内心依旧想要在百姓民众头上作威作福?
大汉四百年,残留下来的余毒就已经是如此坚厚,若是千年封建王朝之后,又是怎样?
不过,为了避免某些不必要的逆反心理,斐潜还是补充了一点『理论依据』,『荀子有言:「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此乃分工之始见也!』
斐潜说到这里,也是多有感慨,其实很多理论,很多方略,都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体现出了一些苗头,至少是一种方向性的探索,但是在儒家之后,很多东西就被砍杀了。
集权和分工,原本就是矛盾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就像是自由和平等一样,都是要有条件的,所有试图将其绝对化的,其实都是在打拳。
斐潜引经据典,目光灼灼,『然旧时分工,粗疏至极!士大夫总揽一切,农工商各守其业,壁垒森严。今某所欲者,乃于士、农、工、商之内,再行细分!农中有专研育种者,有精于水利者,有善用器械者;工中有土木之匠,有冶金之师,有巧思之工;商中有通货殖者,有精算筹者,有善贾远者……如此,即士大夫之官,亦需细分其职,各专所长!此非职「寡」也,实乃位之新创,如春笋勃发,时值所需也!』
其实在宋代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
在宋代很多职位都是临时性架设的,爵位和品级都不能代表什么,而是具体的差事才是重要的高下之分……
当然,这也避免不了会带来『冗官』的问题。
但是冗官,更多的是许进不许退,就像是『视同』一样,是搞到了已入不敷出,才来查一岁灵童?那么之前那么一大堆的冗余,然后全数压到了百姓身上,就算是苦过了事?
想来必是见西洋有修仙元婴境三百岁者,不甘其后乎?
问大汉衣质料者拘?
言十二字真言者囚?
煌煌乎!
皆为此等有进无退,方是肆无忌惮为官为吏之辈所为之!
若是真能有退出机制,并且严格执行,一旦言行不慎者,官帽便是不保,又有谁会如此嚣张跋扈,横行乡野?
因此,没有纯粹自由,也没有完美的制度,更不可能仅仅靠一纸空文,一句口号,就想要千秋万载,长治久安!
斐潜缓缓的说道:『士元所忧才不堪任,其根亦在此!一人之智有限,焉能通晓百工?一县之令长,兼管农桑、工造、刑名、教化……纵伊吕复生,亦难周全!故需分职!将庞杂之务,切割细分。劝农只需精于农事,工学只需通晓营造,蒙师只需善教童蒙……职责专一,则标准易明,考核易行。能力不足者,可专司一技;才具卓越者,可统筹一方。譬如百工造器,分工愈细,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