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9章 大结局(3 / 4)
鱼肉百姓,官场腐化,直言不讳。
此举为百官震惊,但徐闻直视权贵,敢言不阿。
因其刚直不阿,勇敢直言,开罪大臣,也因此受太祖高皇帝赏识,连升六级,任都察院右佥御史,监督百官,屡次替民除害,风头更劲。
然建文年间,朱允炆削藩削权,欲消除宗室藩王之势,徐闻因其刚烈言辞,当众直言新帝不得人心,政策多有失误。
此一番言辞,使得徐闻遭遇朝廷忌惮,被贬至北平府大兴县知县,实乃典型之“忠臣遭谤,孤臣被贬”。
其时,太宗文皇帝为燕王,逐渐崛起,暗流涌动,欲图靖难之计。
徐闻虽被贬职,却并不低头,其实心怀家国之忧,知天命已至。
太宗文皇帝知徐闻之智谋,欲拉拢之,于是邀请其投效。
在靖难之战中,徐闻果敢挺身而出,投笔从戎,成为太宗心腹谋士,任北平府大后方之重职,掌控北平防线,策马出征,指点江山,成为靖难军中的第一文臣。
靖难时期,徐闻屡立奇功,尤以白沟河救驾为最。
太宗遭遇险情,徐闻策划巧妙,兵不血刃,未动一兵一卒,便拿下济南、东昌,彻底扭转局势,为燕王稳固了北方根基,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整个朝廷的信任。
此后论功行赏,太宗皇帝授封徐闻为奉天靖难守正文臣,封为越国公、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至永乐朝,徐闻大权在握,官至兵部尚书,兼领东宫詹事府詹事,辅佐太子朱高炽及汉王朱高煦,教导他们治国理政。
其为人严谨,礼法严明,深得皇帝与太子的亲近与敬重。
此时的徐闻,已是大明江山中的定海神针,一人之力,安稳天下。
不仅如此,徐闻深得太宗宠信,得以佩戴免死金牌,尚方宝剑,剑履上殿,风头更劲,威名震动四方。
洪熙年间,徐闻受封太师,权势如日中天,朝堂内外,皆以其为衡量之标准。
宣德朝,朝廷风云突变,汉王之乱起,徐闻随宣宗皇帝御驾亲征,一战而定,俘汉王,安邦定国,受封越王。
此后十年,君臣同心,开疆拓土,定中南六省,坐拥万里池塘。
宣德十年,宣宗皇帝驾崩,临终托孤徐闻,命太子朱祁镇下跪称“相父”,深得皇帝托孤之重。
在此时,越王身居内阁首辅,摄政辅佐幼主,威望已至巅峰,庙号权重,政权稳定。
然正统三年,越王突感心力交瘁,身体日渐衰弱,决定辞官隐退,尽享天年。
时至土木堡之变,越王再度出山,力挽狂澜,废立皇帝,辅佐新帝。
虽年已高,依然智勇双全,掌控大明江山的脉络。
景泰帝驾崩后,越王二废皇帝,承立成化帝上位,确保了大明朝的延续与江山的稳固。
越王一生智勇兼备,运筹帷幄,权倾朝野,风雨百年,江山如梦,数次起伏之间,始终屹立不倒,堪称大明定海神针。
他不仅是朝廷的支柱,亦是大明百姓心中的英雄。
其足迹遍布大明山河,每一步都重重地踏印在这片大地之上。
大明的江山,因越王而更加稳固。
.......
经翰林院屡屡润笔,定下终版《越王本纪》:
越忠武王徐闻,字云升,东昌清平人。
洪武十二年生于书香门第,少孤,家道中,然天资颖异,志存高远。
年十七,举山东乡试第一,名动齐鲁。
翌年,登洪武三十年进士第,太祖亲擢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