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孤家寡人的崇祯(2 / 3)

加入书签

地,暂设藩镇,择贤明宗室或忠勇大将,假以便宜之权,使之能练兵筹饷,保境安民!此乃权宜之计,只为挽狂澜于既倒啊陛下!

此言一出,洪武朝堂上的朱元璋和徐达等人几乎是下意识地点头。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绝境中寻求生机的一步活棋。予地方能臣权柄,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本就是开国之初的常态。

然而,天幕中那端坐于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的反应,却让所有洪武君臣的心沉入了谷底。

龙颜瞬间大怒!崇祯帝仿佛被触及了最敏感的神经,厉声斥责:‘荒谬!此乃取乱之道!汉末唐季藩镇之祸,殷鉴不远!尔等欲使大明天下分崩离析否?’任何解释与恳求都无法动摇其心。

在他眼中,任何分散中央权力、尤其是可能赋予宗室兵权的行为,都比眼前的流寇和清军更具威胁。倡议者不仅未能说服皇帝,反而遭到了严厉的申饬,几乎丢官去职。自此,‘重建藩镇’一词成为朝堂禁忌,再无敢言者。

“蠢货!十足的蠢货!”朱元璋气得几乎要吐血,他指着天幕的手都在颤抖,“都什么时候了!还抱着那点权力不肯放?怕宗室造反?流贼和鞑子都快把你祖坟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简单的道理他都不懂吗?!”

朱棣也是面色铁青,他最能理解藩王掌兵的威力,也最能理解皇帝对藩王的忌惮,但此刻他只觉得崇祯愚蠢透顶:“因噎废食!简直是因噎废食!怕藩镇割据,难道就不怕社稷倾覆吗?若允了此议,哪怕只成一两处,也能极大缓解朝廷压力,何至于让李自成如此猖獗!”

徐达长叹一声,语气中充满了军事家的无奈:“陛下,燕王殿下,他这不是不懂,是怕!他已经怕得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在他心中,内部的威胁远胜于外部的敌人。宁与外人,不与家奴……不,他是宁亡国,也不愿冒一丝皇权旁落的风险。”

正当洪武君臣为“藩镇之议”被否决而痛心疾首时,天幕画面再变,展现了另一场更为核心、也更令人扼腕的朝议。

外有强敌,内无强兵,京师孤悬北方,危如累卵。有深谋远虑之臣,如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都御史李邦华等,深知必须为大明留下复兴的火种。他们退而求其次,不再提皇帝南迁,而是恳请让太子南下监国。

李邦华出班,言辞恳切:‘陛下,南京乃太祖所定之留都,宫阙、官署、制度一应俱全。为保国本计,臣泣血恳请遣太子殿下赴南京监国。如此,即便北地有警,大明仍有主心骨,江南半壁可保无恙,天下勤王之师亦有归附之所!此实为万全之策,上可安宗庙,下可抚黎民啊陛下!’

此议一出,部分朝臣纷纷附和。确实,于情于理,让太子先行南下,无疑是当时最稳妥、最明智的选择。既能稳定江南人心,又能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给大明续命。

奉天殿内,朱标忍不住点头:“此策甚善!太子乃国本,岂能置于险地?南下监国,名正言顺,既可保全继承人,又可维系江南半壁,徐图中原,这崇祯……总该答应了吧?”

然而,天幕中崇祯皇帝的反应,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理解范畴。

龙椅之上的崇祯帝,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非但没有丝毫赞同,反而像是被戳中了内心最深的恐惧与猜忌。他看到的不是国家的退路和希望,而是巨大的权力威胁。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唐肃宗灵武自立、架空玄宗的旧事!他恐惧太子一旦离开他的掌控,前往南京,在那些大臣的辅佐下,是否会形成另一个权力中心?是否会迫于形势而提前登基?届时,自己这个还困在北京的皇帝,将置于何地?

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对权力的极致迷恋压倒了一切理性思考。他竟勃然变色,将良苦用心的建议视为逼宫和离间他们父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