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元末与明末的对比(2 / 3)

加入书签

物资,又能调动官军,打破围剿部署。艾万年、曹文诏等名将竟皆战殁……此獠,已成大明心腹之患!”

朱元璋此刻已缓过气来,但脸色依旧阴沉得可怕。他不再怒吼,而是用一种冰冷至极的语气说道:“咱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何那李自成能打进北京城……原来在这之前,大明的里子,早就被这张献忠、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流寇,给掏空了!官兵被杀破了胆,城池被来回蹂躏,百姓流离失所……这江山,还能好吗?”

他目光扫过殿下的儿子和重臣,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们都给咱看清楚!乱民起事,其初或为求活,然其中若出了这等读过书、通军略、性狡悍之徒,其害更甚外虏!日后治国,既要让百姓有活路,也绝不可姑息此等枭雄萌芽!”

奉天殿内,无人再言语。天幕上“八大王”张献忠的名字,仿佛带着血腥与烽火,深深地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中原大地之上,一支可怕的力量正在疯狂成长,与大清的铁骑一道,从内外两个方向,将大明王朝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朱元璋的断言余音未落,奉天殿内群臣尚沉浸在皇帝将李自成、张献忠比作自身与陈友谅的震撼之中,那天幕却似有意捉弄人般,文字再次流转,又抛出一个惊人的名号。

“等等!那是什么?”眼尖的朱棣猛地抬手,指向天幕一角新浮现的小字,“罗汝才?号……‘曹操’?!”

这一声惊呼,将所有人的目光再次牢牢吸引。只见天幕之上,关于这位“曹操”的简介虽不如前两者详细,却同样令人心惊:“罗汝才,以曹操之名而闻名明末,在明末诸豪中以能打仗,善于调解各营矛盾而慕名,但同样也以缺乏长远雄心而始终落后于李自成与张献忠……”

“又……又一个?”老将耿炳文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又冒出个‘曹操’?这崇祯年的天下,到底有多少路反王?!”

徐达的眉头锁得更深:“善于用兵,且能调解矛盾?此人在乱军之中,恐怕是个极关键的人物。各方势力争夺,若有这么一个人物居中调和或煽风点火,局势将更为复杂诡谲。”

李善长则捕捉到了另一个关键点:“然其缺乏雄心?故始终落后于李、张二人?这倒是有趣,乱世豪杰,竟有不以争天下为目标的?”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试图理解这突然出现的第三股重要力量时,龙椅之上的朱元璋在经过短暂的错愕后,脸上竟露出一丝极其复杂的神情,那神情里有恍然,有轻蔑,最终化为一声带着浓浓嘲讽的嗤笑。

“呵……咱明白了。”朱元璋身体微微前倾,手指轻轻点着御案,目光扫过群臣,语气带着一种看透历史的戏谑,“咱刚才还说,那李自成像是咱,张献忠像是那不服输的陈友谅……现在看来,这比喻倒是更齐全了!”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断定:“这个罗汝才,自称要学曹操?哼,咱看他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曹操何等人物?虽被骂为汉贼,那也是胸怀一统天下之志的枭雄!他罗汝才?顶天了,也就是个张士诚!”

“张士诚”三字一出,殿内不少老臣面色都微微一动,那是与他们争夺过天下的老对手了。

朱元璋越说越觉得贴切,语气中的鄙夷也更甚:“能打点仗,有点小聪明,也会收买人心,看起来像个豪杰,实则胸无大志,偏安一隅,只知道守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享福!毫无席卷天下的气魄!注定成不了大事!最后嘛……”他冷哼一声,说出了那句评价张士诚的名言,也彻底给罗汝才定了性:“不过是‘士诚小人也’!”

皇帝的这番比喻和评价,如同拨云见日,瞬间让洪武群臣对明末那纷乱复杂的豪强格局有了一个极其直观又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