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两年拼凑了九万人(2 / 3)

加入书签

了,惊魂未定,十成战力去了七成。SUpplentedby临时从蓟镇等地调来的些许援军。蓟镇兵擅长的是守城和拱卫京畿,拉到野外进行机动作战实非所长。更有甚者,军中还混编了大量被临时征召的民兵和雇佣来的少数民族炮灰(如察哈尔部流散人员),语言不通,号令不一,纯粹充数。这路人马,未战先怯,军心涣散到了极点。

【南路】:

主将:辽东总兵李如柏。身份极其特殊,乃已故辽东枭雄李成梁的次子,努尔哈赤年轻时曾是其父麾下军官,与其家族关系盘根错节,传言私交甚密。

兵力构成:理论上应是战斗力最强的“真·辽东军”,毕竟是地头蛇。但实则不然。李成梁死后,李家势力衰退,真正的精锐家丁早已损耗殆尽。李如柏麾下多是继承来的老底子,吃空饷严重,军纪废弛,更像是李家的私人卫队而非国家军队。让他们去攻打可能与旧主有恩义关联的努尔哈赤,其战斗意志和忠诚度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李如柏本人接到进军命令后,行动异常迟缓,每日行军不过一二十里,其用心叵测。

【东路】:

主将:辽阳总兵刘铤。一位年迈却异常勇悍的老将军,曾参与万历三大征,威名赫赫,惯使一口百余斤重的镔铁大刀,有“刘大刀”之称。但其性格骄横,与杨镐等文官统帅关系恶劣。

兵力构成:最为诡异的一路。主力是数千从四川征调来的步兵(其中包含大量川东土司兵),这些山地兵擅长丛林跋涉、攀缘突袭,但把他们扔到辽东二月的冰天雪地里进行长途奔袭,无异于谋杀。

此外,还有一部份当年戚继光留下的浙兵血脉(戚家军体系残余),这些南兵善用鸳鸯阵和火器,纪律严明,但同样极度不耐严寒,且装备多年未有更新,火器老旧。刘铤本人就对这次远征充满悲观,但军令如山。这支军队就像是被时空错置的产物,带着南方的湿气和不屈的斗志,走向注定寒冷的毁灭。

这四路大军,每一路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西路的冒进、北路的颓废、南路的暧昧、东路的错位。它们非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彼此孤立,信息不畅,甚至将帅失和。这已不是去征讨,而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为努尔哈赤各个击破而准备的……献祭。

看着这份名单和简介,殿内众人彻底无语了。

徐达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宣大兵善守,却用作主攻先锋;辽东兵丧胆,却令其独当一面;南兵不耐寒,偏派往苦寒东路;主帅之子与敌酋有旧,竟委以重任……这……这排兵布阵,处处是死地!杨镐非庸即蠢!”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天幕骂道:“看看!都给咱看看!这就是咱两百多年后的大明王师!一群叫花子带着一群窝囊废,指挥的是一盘散沙!领兵的不是莽夫就是软蛋,要么就是关系不清不楚的混账!就这,还敢分兵四路?生怕那努尔哈赤一口吃不完是吧?!”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殿内每一位将领,声音如同寒冰:“你们都给咱记住了!咱大明的兵,绝不能变成这副鬼样子!否则,不用等两百年,咱现在就亲手废了这惹人笑话的江山!”

殿内,徐达、冯胜、蓝玉乃至朱棣,皆凛然应是。天幕所展现的那幅绝望的拼图,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每一位洪武名将的心头。

徐达的目光锐利如鹰,死死盯着天幕上“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只有40000”这一行字,仿佛要将其灼穿。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千钧之力,每一个字都砸在殿内众人的心上:

“陛下,太子殿下,事情绝非仅仅是兵员数字少了五万五千人那么简单!这减去的,绝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支军队的脊梁和魂魄!”

他猛地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