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宣德评高煦旧景重现(2 / 3)
御案,声若洪钟,瞬间打破了压抑的沉寂。他脸上非但没有因李文忠吐血而恼怒,反而露出开怀的笑容,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上宣德帝那年轻而充满自信的身影:
“这个宣德!有见识!有胆魄!这番论断,深得用兵察人之三昧!颇有他爷爷永乐(指天幕中未来的朱棣)当年的风范!” 他特意用了“永乐”这个未来的尊号,以示区分。
朱元璋捋着胡须,环视群臣,语气斩钉截铁:
“咱看出来了!宣德这孩子,把高煦那点心思,算得透透的!高煦勇则勇矣,然无大略,更失人和!此局,宣德赢定了!咱放心了!”
朱元璋话音甫落,勋贵班列中,魏国公徐达沉稳的声音随即响起,带着沙场老帅的洞明:
“陛下圣明。汉王(朱高煦)之败,非止于宣德陛下洞悉其心,更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皆失!”
徐达的目光扫过天幕上乐安城那模糊的轮廓,分析道:
“靖难之时,燕王(指建文元年的朱棣)虽起于北平一隅,然其时元末战乱初平,北地军民久经沙场,民心思定亦思变;燕王以‘清君侧’为名,尚有几分大义可恃;更兼北平乃其经营多年之根本,民心可用,将士效死!”
他话锋一转,直指要害:
“反观今日乐安!弹丸之地,无险可据,更无雄厚根基!高煦暴虐,未得人心。臣观天幕所示,其为了参加第三次、第四次出征漠北,为聚敛军资,竟在乐安横征暴敛,强加三成粮税!此乃竭泽而渔,自绝于民!”
徐达的声音带着冷冽的断言:
“如此倒行逆施,乐安百姓对其早已恨之入骨!只待王师合围,不需强攻,城内军民恐将自缚高煦以献!焉能指望其同仇敌忾,为其守城死战?此乃取死之道!”
“魏国公所言极是!”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一干老将纷纷颔首赞同。
“民心尽失,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亦为独夫!”
“乐安非北平,高煦亦非其父!此战,毫无悬念!”
老帅们的共识,为这场尚未发生的平叛,定下了无可逆转的败局基调。
--
天幕的光芒,同样穿透应天府燕王府,将宣德帝那自信断言和乐安城的影像,投射在略显幽暗的凉亭内。
年仅二十一岁的燕王朱棣,一身常服,眉头紧锁,负手立于窗前。他身旁,燕王妃徐妙云怀抱一个裹在锦绣襁褓中的婴儿,正是刚刚出生两个月的次子朱高煦。
徐妙云秀美的脸庞上满是忧色,看着天幕上那未来注定要走上谋逆绝路的“次子”,又低头看看怀中这粉嫩懵懂、正咂着小嘴的亲生骨肉,心如刀绞。
“王爷……”徐妙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将怀中的襁褓抱得更紧,仿佛怕被天幕夺走,“高煦他……我们的煦儿……将来真的会……?” 后面的话,她不敢说出口。
朱棣缓缓转过身,目光复杂地落在妻子怀中那小小的婴孩脸上。那稚嫩无害的模样,与天幕上那个凶悍谋逆的“汉王”形象,形成了残酷而荒诞的对比。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深沉的悲哀涌上心头。
他伸出手,指尖带着微微的凉意,极其轻柔地碰了碰婴儿温热细嫩的脸颊。婴儿似乎有所感觉,小嘴蠕动了一下,发出细微的哼唧声。
朱棣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从喉咙里挤出沙哑而沉重的声音,既是对妻子的安慰,更是对自己内心煎熬的抚平:
“妙云……莫怕。”他凝视着幼子纯净无垢的眼睛,声音低得如同耳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此世,有你我严加管教,断不会让他再行差踏错!”
“若……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