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永乐归天,隔世同悲(2 / 3)

加入书签

画面掠过千军万马出塞的雄壮,掠过风雪中艰难跋涉的艰辛,掠过遭遇战的激烈厮杀,也掠过茫茫草原上无功而返的落寞。

“后世史家常论,五征漠北,耗费巨大,空耗国力,乃好大喜功之举。”

“然,有一历史细节,引人深思。”

画面聚焦于一片苍茫起伏的北方山峦,一座并不特别巍峨、却承载着千年汉家武勋象征的山峰被标注出来——狼居胥山。

“此山,乃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祭天禅礼之地,为历代中原名将心中至高无上的武勋丰碑!”

镜头快速切换,模拟出明军铁骑在广袤草原上行军的画面,数次掠过狼居胥山的大致区域。

“据后世地理考证及行军路线推演,永乐帝大军,至少两次极其接近甚至可能途经狼居胥山!”

“尤其是第一次亲征,大破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后,大军曾短暂休整于其附近区域。彼时,若永乐帝知晓此山便是传说中的狼居胥,以其雄心壮志,极可能效仿霍骠姚,登顶祭天,立下不世之功,成就超越汉唐的伟业!”

画面模拟出朱棣可能登顶、筑坛、燔柴祭天的震撼场景。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天幕音调带着深深的遗憾:

“因年代久远,地理变迁,信息湮灭。狼居胥山的确切位置,在明初早已模糊不清,甚至其名称亦可能改变或失传。”

“大军过此山而不识,帝王临圣地而不知!永乐帝与其麾下名将,在浑然不觉中,与封禅狼胥、比肩霍去病的千古荣耀……擦肩而过!”

画面最终定格在那座沉默的山峦,夕阳为其镀上一层悲壮的余晖。

“此,为永乐帝毕生征战中,最令人扼腕之历史遗憾!”

“而更大的遗憾在于,”天幕音调转沉,画面切回那支南归的、载着帝王灵柩的沉默大军,“此次北征未竟全功,永乐帝更崩于归途。此役之后,大明虽强,却再难组织起如此规模、如此决心的深入漠北之远征。”

镜头拉升至辽阔的草原地图,象征着蒙古各部的阴影开始汇聚、融合。

“草原力量,终将再度统一崛起。终明一朝,蒙古,始终是悬于帝国北疆的刀,成为大明挥之不去的边患!”

画面最后聚焦于北京城北,天寿山麓。一座座宏伟的帝陵在苍松翠柏间肃穆排列。

“由太宗长陵始,至熹宗德陵止,明十三陵,巍然矗立。其地,距大明实际控制的北部边境线,仅百余里之遥!”

航拍镜头掠过连绵的陵寝,如同一条巨龙,横卧于华北平原与塞北草原的交界。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永乐大帝朱棣,以己身为始,其子孙后代继之。生时,坐镇北疆,直面胡骑;死后,陵寝为屏,魂镇边关!”

“他们用生命与陵墓,为中原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

这最后的画面与宣言,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与力量,重重地砸在洪武君臣的心头!

--

天幕那“血肉长城”的余音,如同洪钟大吕,在奉天殿前久久回荡。

朱元璋缓缓抬手,用龙袍那宽大的袖口,用力抹去脸上的泪痕。那动作带着一种沙场老卒的粗粝,也带着帝王的决绝。

他深吸一口气,胸膛起伏,浑浊的眼中,悲痛未消,却已燃起熊熊的火焰!那是一种认同,一种激赏,一种属于开国雄主的血脉共鸣!

“好!好!好!”朱元璋连道三声好,声音洪亮,打破了殿前的沉寂,带着金铁交鸣般的铿锵!

他猛地一拍大腿,震得龙椅扶手嗡嗡作响,目光如电,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