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求(5 / 6)

加入书签

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这便是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说到这里。

    导师方良却又说道:“如此治国理念虽然得到了各个诸侯国的认可,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各个诸侯国君主只是对孟子礼仪有加,但却从来不推行他的思想进行治国。”

    “为什么?”

    一众学子更疑问了。

    这么好的理念,这么好的治国思想,为什么不用?

    而且孟子还是一位如此品德高洁的人。

    如果用孟子的思想治国,那整个国家就能够治理的安定团结。

    “要说为什么,还得再讲一个故事。”

    导师方良不急不忙,继续重述着陈凡在直播间讲的内容:“又有一次,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甚至野外还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所以,在孟子的仁政思想当中,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超前,也是一个非常令当时一众君主不能接受的理念。这个理念,那就是民贵君轻。”

    这一说。

    一众学子一下子明白了。

    为什么孟子的思想得不到推行?

    为什么孟子只不过是被他们尊重,但却不重用。

    这里这么多为什么。

    不是孟子的能力不足。

    也不是孟子的思想不行。

    而是民贵君轻的思想,让那些即得利益者不愿意接受罢了。

    正如孟子所说的。

    厨房里有这么多的肥肉,马棚里又有这么多的壮马,可是老百姓仍是很饿。

    难道这一些诸侯国的君主不知道这样的状况吗?

    他们知道。

    但他们就是不去改变。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吃饱,而不是先让百姓过得好。

    百姓过得好不好他们无所谓,或者说,他们不是第一考虑的。

    甚至。

    对于他们来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