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望闻问切却难断天下之事(2 / 3)

加入书签

上看过后,会召来负责看管宫中珍藏药书的太监,把开出的药方,与宫中珍藏的药书进行比对,没有药理冲突后,方子才会被送到太医院。

太医院的每一味药,都放在用红纸标注的瓷坛子里,在配药时,太医们总是看三遍以上,才会从瓷坛子中把药取出,放在秤上称重。

秤完后的药,会用红纸包成小包,在上边写上药名。

太医院熬药用的罐子是银制的,太医们熬药时,要把抓取的药煮沸三次,晾凉三次,如此之后才会用滤网把药汤滤出、装起,跟随太监把药送进宫中。

到了宫中,这药会被太监倒在杯里,先由陪同太监进宫的太医一饮而尽,待没有不良反应后,再由病人服用。

从看病,到出药方,到抓药,再到熬药和送药,太医的身边,全程都由太监陪同,而且不止一名太监。

这么复杂的流程,周皇后想给太医院传递密令,怎么可能?

没错,周皇后想直接给太医院传递密令,根本不可能。

但是,周皇后如果通过另一个人,把密令传给太医院,就可能了。

后宫不是不能见外臣吗?是,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中国人办事,向来讲究规则是规则,规则之外也要通人情,灵活处理。

后宫的女人们,哪一个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她们也有生身父母。

周皇后可以不见外臣,但是会被允许定期见一见她的父亲,周奎。

周奎,白莲教周指挥使的远房三叔。

虽然周奎是白莲教周指挥使的远房三叔,但是亲戚这个关系很微妙,只要走动,多远的亲戚都不远,只要不走,多近的亲戚都不近。

周奎和周指挥使的关系非常近,否则也不会在自己女儿当初选信王妃缺银子打点时,求到周指挥使头上。

周氏之所以能够当初选上信王妃,跟周指挥使找到杨夫人,杨夫人拿出了一万两银子不无关系。

这可是天大的人情啊!

杨夫人通过这层关系,知道了不少皇室动向,而周奎也愿意维持这层关系,给自己留条后路。

于是,周奎也由周指挥使介绍,入了白莲教,成为了白莲教在京城的暗线。

白莲教主杨夫人,靠着白莲教众,目前独霸桂林府,官军几次围剿都奈何不得,如今国事日艰,谁知道这崇祯帝皇位坐得稳坐不稳?一人吃两家,周奎也算是给自己和自己女儿留了条后路。

这周皇后的密令,是靠她父亲周奎传给太医院的。

由于这破了规矩,所以张景岳只跟尚炯说,是周皇后传的密令,却没说细节。

文华殿断案可知,崇祯帝肯定是没被人下蛊。

既然崇祯帝健康得很,为什么周皇后要通过父亲周奎,把崇祯帝被人下了蛊的消息传到太医院,并且要求太医找寻破解之法?

原因在于,这是白莲教主杨夫人的命令,是她想要找寻破解蛊术的祝由之法。

一边是父亲,一边是老公,父亲要暗中帮助白莲教,老公要平定白莲教,周皇后说实话,是当真为难。

可是,如果没有那一万两银子,她又如何能当上信王妃?不当上信王妃,又怎么能坐到今天的位置?

周皇后考虑了一下,最后决定,还是帮父亲这个忙,也算是还白莲教一个人情。

杨夫人为什么要周奎告诉周皇后,给太医院下这么一道命令?难道她对破解蛊术感兴趣吗?

错了,杨夫人对破解蛊术的祝由术一点兴趣都没有,她这么做,其实是想知道如何下蛊。

这才是她的真正目的。

尚炯谈过,除了太医院传达他要用祝由术来破解蛊术之外,其他一概不说。

其实不是太医院不说,是他们也不知道。

周皇后传给他们的密令就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