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4章 尸体特征(1 / 3)
“先从体表检查开始,记录尸体基础特征。”张凯的声音透过面具传出,带着轻微的闷响。小林拿起标尺,在尸体旁蹲下:“男性尸体,年龄初步判断45-50岁,身高175cm,体重约65kg,发长10cm,黑色夹杂少量白
发,发质干枯。身穿深灰色聚酯纤维夹克,左袖口撕裂长度8cm,衣领处有3处拉扯褶皱,间距约1.5cm;深蓝色棉质工装裤,裤脚沾有大量褐色泥土,泥土中夹杂沙粒与腐殖质;黑色牛皮皮鞋,鞋底花纹清晰,鞋跟磨损深度
0.3cm,符合长期行走特征。”她顿了顿,指着尸体手腕,“双侧手腕有环形压痕,左侧压痕宽0.8cm,右侧宽0.7cm,压痕边缘有表皮剥脱,局部有渗血,符合生前束缚特征。
“
张凯接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手腕压痕:“压痕形态规则,边缘锯齿状破损,且表皮剥脱处有新鲜渗血,说明是生前形成,束缚时死者仍有生命体征。”他用解剖针轻挑压痕处的皮肤,“提取到少量黄色纤维,与前期现场勘查
发现的黄色塑料绳成分初步一致,推测束缚物就是那根断裂的黄色塑料绳。”他补充道,“压痕深度达真皮层,局部有组织水肿,说明束缚力度较大,死者曾有过挣扎,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但并非致命原因。
死亡时间的判断需要多维度交叉验证。张凯首先检查尸体的尸情况:“下颌关节完全僵硬,无法张口;颈项部肌肉僵硬,头部无法转动;上肢肘关节、腕关节僵硬程度达III级,手指呈半屈曲状;下肢膝关节、踝关节僵硬,
足趾强直,”他对照尸僵发展量表,“根据尸僵出现的部位和强度,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12-15小时之间,也就是8月15日晚7点至10点左右。
“
小林提出疑问:“张老师,转运站夜间温度较低,会不会影响尸僵发展速度?而且尸体被丢弃在垃圾旁,环境复杂,会不会加速或延缓腐败?”张凯点头,将尸体翻身,检查背部皮肤:“背部未发现明显尸斑,仅在肩胛部有淡
紫红色片状压痕,压之褪色,”他解释道,“尸斑通常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6-12小时进入扩散期,24小时后固定。目前尸斑尚未固定,结合尸僵程度,说明死亡时间确实在12-15小时,低温环境仅轻微延缓了尸僵发展,对
整体判断影响不大。”
接下来的角膜浑浊度检查进一步缩小了死亡时间范围。张凯用手电筒照射尸体双眼:“角膜中度浑浊,瞳孔模糊不清,对光反射完全消失,”他记录数据,“角膜浑浊度分为三级,中度浑浊对应死亡时间8-16小时,与尸僵尸
斑的判断结果基本吻合。”他补充道,“眼结膜有散在点状出血,可能是生前缺氧或外力压迫所致,需要结合内部解剖确认是否与死因相关。
“
胃内容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