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既生于世(2 / 3)

加入书签

身为大明子民,见此却不能做点儿什么实是不甘!所以现在有个可以改变大明衰亡的机会在眼前,学生岂可视而不见;又怎可不把心中所谋所想向大人倾吐?岂不是辜负了自己抱负!?学生所劝大人变成强藩,不过是顺应今上所期,护皇室周全!”

    邢云衢越发激动的道:“大人,我们在辽东兵强马壮、割据一方。一旦国家发生危倾,我们可从容入关应对。即便局势不可挽救,也可将皇室接至辽东。即便您到时做曹操,但天下大义依然在我手中。大丈夫既生于世,岂可苟安一生?按心中所想去做,无憾无怨岂不快哉!更何况如今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大人千万不要优柔寡断、贻误良机!”

    杨林被邢云衢慷慨陈词的样子逗得一笑,道:“行了井石兄,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咱们尽人事听天命,走一步看一步。有的放矢就是了!”

    邢云衢对杨林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很是理解,也没非得要杨林明确表态。而是拿起一旁的舆图道:“大人请看。镇江堡紧邻黄海和鸭绿江入海口是优良的不冻港。现在归到您的辖下,这样更方便咱们今后与葡萄牙人的‘贸易’。虽然这种贸易等于变相的‘挖朝廷墙角儿’,但为了壮大自身也只能如此。咱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朝廷,总比那些变着法儿找借口中饱私囊的家伙要强不知多少倍。”

    杨林现在是真的佩服邢云衢的才华了,他一介书生竟然能懂得镇江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运作的程序。这真的是难能可贵。

    邢云衢指点着舆图继续道:“大人请看,叆阳、镇江、宽甸等地虽然方圆辽阔,但与辽东其他各地相比还是狭小。不过好在我们所处位置比较富庶战乱不多。这正是可以招募流民、开垦耕地徐徐发展的好基础。眼下我们只要守住叆阳,镇江就可保无虞。”

    “只不过李成梁当年弃守宽甸六堡,遭到群臣非议,后来迫不得已又重占宽甸堡。其余五堡要想收回还要等我们有实力之后再说。这六堡加起来约有八百里土地,要是能收回来那对我们将有极大的好处。”

    杨林点头表示同意道:“李成梁当年弃守宽甸六堡也是无奈之举,国家形势不好他也是没办法。宽甸六堡土地肥沃适于耕种放牧,但是多年来军民不堪上面的苛捐杂税已是逃散殆尽无力坚守。如今只剩宽甸堡独处边墙之外,一旦有事咱们想救援也是来不及。以我的意见不如把哪里所剩的人丁都迁回来,以免被建奴掳去。”

    “大人说的有道理。不过这样一来恐怕是要委屈宽甸堡的百姓了。我看在银钱上是否能多给他们一些补助?要知道当年李成梁弃守六堡对百姓采用的可是强迁。据记载情形很惨,说‘烧人房屋、剽掠人畜;屈逼人民渡江潜避,而溺死者千余人,饥冻死者万余人。余皆流离殍死,不知处所’。书云,兴亡皆是百姓苦也。”

    邢云衢长叹了一口气:“大人,学生不是恭维您。您是我见过的大明最好的地方官员了。处处为军民着想,时时关注他们的冷暖。试问这天下还有几人这样的官员?所以学生对您的所作所为深有感触,劝您自成强藩也是不想让您所做的一切白费。”

    杨林也是叹了口气道:“井石兄你有所不知。在这之前,我不过就是个将门子弟,也没啥大抱负。好在我爹对我管的严,从小到大逼着我练武、逼着我读书。说有一天他和娘要是不在了,我也能凭本事混口饭吃。否则我也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