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讲武学堂(2 / 3)

加入书签

积极配合。但多少还是存在瑕疵的。

    杨林通过这件事感到了军政人才的缺乏。因此便向熊廷弼和经略府写了一封请示函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他要筹建“叆阳标营讲武学堂”,希望能得到上面的批准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讲武学堂的学员除了从官兵、民间义士中招考录取以外,还要从士子们中招考。说白了,杨林打算利用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自己办事。这样既可解决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生计和前途问题,也可拉拢这个阶层。

    当然,现在的士子们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或者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前者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改变身体素质。后者就放弃吧,那是思想和认知上有毛病。想改变他们难上加难。就如后世鲁迅笔下的穷酸秀才“孔乙已”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之所以起“叆阳标营讲武学堂”这个名头杨林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当初想冠以“大明帝国陆军辽东讲武学堂”,但是这个名头实在太大了。大到他一个小小的游击有什么资格以大明的名义来组建讲武堂?这个名头普天下只能由皇帝陛下来命名。你一个武将取这么大名头想干什么?所以以叆阳标营的名义来命名讲武学堂还好歹说得过去。毕竟我这是在自己营中设立的讲武学堂,为的是提高官兵的作战能力。这不能不让吧?

    熊廷弼的回复很干脆,可以筹办讲武学堂,但要是办的不好没有提高军队战斗力,那就得解散。而且最后着重强调了一句话,办学堂自己想办法弄银子去,我这里没有。

    熊廷弼没说办不好就解散的原因,但是杨林明白。筹建讲武学堂这事儿从大明开国至今就没有过,万一办不好就容易惹麻烦。别看文官们可以弄什么东林、岳麓、嵩阳、白鹿洞等书院,名义上是士林中人学习四经五书圣人之言啥的。其实质就是拉帮结伙在官场上互相借力,是对抗皇权、把持朝政、控制官场的重要手段。好处那是大大的。

    但武官要筹建讲武学堂,那么文官们就会问,你想干什么?难道想和我们一样把天下武夫都弄到你的讲武学堂里去,然后把持大明整个军伍?这不行,不能让你们开这个头儿。万一哪天造反那我们不完了吗?

    所以杨林明白,讲武学堂他不仅要办好,而且还不能让文官们抓住口实和把柄。那么化解办法就是快速招揽人才,对后金方面不仅要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要占优。只有不断地挤压后金的发展和生存空间,才能体现讲武学堂的价值,才能堵住那些文人们的嘴。

    熊廷弼虽然说没法在资金上支持杨林筹建讲武学堂,但是他的回复依然让杨林很高兴。因为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他的意图。如果这位经略大人说不行,那他也是没辙。

    其实熊廷弼作为官场沉浮几十年的一方封疆大吏能看不出杨林的用意吗,可为什么没有阻止?除了他要提携栽培杨林以外,他也想看看这位年轻将领究竟会把讲武学堂办成什么样。另外武人出身的他并不歧视武人,因为他理解武人不被重视、被歧视的苦楚。对于讲武学堂,他认为不过是让官兵读书识字、学习兵法的学校。

    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应该支持。但是从文官的角度看,这事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军中的“东林书院”。杨林这小子有野心,他想当军中的“顾宪成”和“高攀龙”。不过在没有证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