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大隋科举(1 / 6)

加入书签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

    大皇朝要统御九州,治理天下,最为重要的就是朝中的文武百官。

    而文武百官的如何出现,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绕不过去的要点。

    在大隋皇朝以前,历朝历代,有着各种方法和途径,简拔官员,委以重任。

    比如,西周的世袭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等。

    这些制度都曾经在九州的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制度往往也出现了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以门第关系来取仕。

    就以南北分裂时期,两朝的九品中正制为例。

    其最初是为了矫正察举制导致的“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通过设置了“中正”作为“民意代表”选荐人才,简拔官员。

    然而,门阀世族从最底层的百姓加以控制,让选荐人变成了世族门第操纵的傀儡。

    最终,遂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文武百官,近乎勋贵,亲族亲缘,混乱无比。

    几乎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清楚,谁是官,谁是贵。

    这些门阀世族因为传承久远,底蕴深厚,在九州扎根极深,盘根错节,对民间的影响和控制力,远远大于朝廷。

    历朝历代,都对其颇为忌惮,慎重对待。

    但这一切,从隋文帝杨坚立国大之后,就逐渐开始变了。

    开皇年间,隋文帝罢废九品中正制,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科举考试。

    这也是杨坚除了结束南北分裂之乱,一统九州的大一统功绩伟业外,最大的功绩。

    文治教化之功。

    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身份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只凭才能的规矩。

    一是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士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天下固化的问题,彻底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寒门士庶,入朝为官。

    但这条通天之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若不然,如今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也不会仍然还是杨素、伍建章和牛弘等人。

    “陛下是有雄心壮志,并且也有手段将其实现的。”

    长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