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秋收的季节!(2 / 4)
时喜欢在案边放一盏凉透的菊花茶,不懂他批奏疏时听不得殿外太吵。
这份“没人懂的细节”,让他觉得宫里的日子都少了几分暖意。
李世民知道栲栳村安稳,有孙思邈在,还有丽质、兕子陪着她。
可终究是离了皇宫,离了他身边。
他总忍不住想。
李世民合上书,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栲栳村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
他这位帝王,统得了天下,管得了朝堂,却管不住对一个人的牵挂。
他习惯了她在身边的日子,习惯了有她的“懂”和“暖”。
如今这份习惯被打破,才知道“不习惯”的背后,全是藏了半生的依赖与在意。
两天之后,李世民看完兵书,带着不少东西去了栲栳村。
带的东西算是给萧然的赏赐。
兵书是好东西,但是李世民没有以朝廷的名义赏赐,而是自己的。
不需要张扬。
李世民没有带其他人,就是自己和张阿难。
还有一群送东西的。
听到李世民来,萧然和李丽质几人都出去迎接。
看到好几车东西,萧然打趣道:“世伯,看你这个架势,你也要搬过来啊?”
“你小子少来!”李世民指了指,“搬进去吧!”
李恪,程处默等人也跟着过来搭把手。
李世民把兵书递给萧然,萧然不明所以,“世伯,这是啥?”
翻开了几页萧然就知道了,“这不是给李世伯的书吗?你抄了一本啊?”
“嗯,我打算让四郎多印刷点出来,这是好东西。”
李世民和萧然朝着水潭旁边走。
看到李世民和萧然谈话,李丽质和其他人都没有靠近。
“嗯!”
萧然看不懂,也不感兴趣,把兵书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萧然,此书里‘抗倭练水战、选精壮弃老弱’的法子,你该知道,于我大唐未必合用吧?”
李世民语气平和,却带着帝王审视利弊的沉稳。
之前与李靖早已议过,抗倭的背景与大唐边患截然不同。
书中某些法子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此刻问萧然,既是确认,也是想听听这书的“原主人”是否有过类似考量。
萧然握着潭边的草茎,笑着点头:“世伯看得明白。”
“这书的作者对付的是沿海小股倭寇,大唐要防的是漠北骑兵、西南獠族,战场不一样,法子自然不能全学。”
“而且大唐是‘兵农合一’,农忙要种地,农闲才练兵,哪能像书里那样只留精壮、常年练兵?”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指尖点了点手抄本上“伍长管兵心”的批注:
“你倒不糊涂。”
“我想问问你,书里说‘每日查士兵冷暖、记家眷安危’,这法子虽好。”
“可我大唐边军分散在万里边境,各州府户籍、军需各归其管,伍长要管这些事,会不会乱了基层的规矩?”
“你可有想过,这法子该怎么改才合大唐的情?”
他没问“这法子是谁想的”,也没问“你从哪得的书”。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将有用的东西落地。
作为帝王,他更关心“可行性”,而萧然是书的源头。
或许能给出不一样的视角,哪怕萧然不懂兵法,也能说出些“原思路”的初衷。
萧然想了想,随手捡起颗石子扔进潭里,溅起一圈水花:“世伯,我不懂兵法,我就是个臭钓鱼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