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势 第一百三十七章 瑞典人的退缩(3 / 4)
争初期连战连胜,但最终国力不继独木难支,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惨败于俄军后,便失去了战场主动权,艰难抵抗至1721年,无法继续下去,不得不在法国的调停下,以割让大片领土的代价,结束了这场浩大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失利,使得瑞典就此丧失了北欧霸权,同时也让俄罗斯帝国经此一战后强势崛起。
瑞典囿于地理位置太过偏僻,稀少的人口始终是硬伤,根本无法应对一众反瑞联盟的群殴。虽然国王卡尔十二世算是很杰出的统帅,并且在1707年就已经将瑞典军队规模扩充至12万人,把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轮着打了一圈,但终究是后劲乏力,难以持久,波尔塔瓦的一个败仗就终结了一切。
瑞典人少还不是关键问题,那个时代还是雇佣军时代,本国人少可以招募雇佣军,关键是卡尔十二世每次领兵出征都是离家太远,大北方战争中在乌克兰失败后跑都没地方跑,最后只能避到奥斯曼,然后辗转一年多才回转瑞典。
假设如果是在波罗的海附近作战,那么即使败了也能迅速返回瑞典境内重新召集力量,从而卷土重来。当然,卡尔十二世在波兰也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更是牵制了他太多军力,结果让彼得一世在纳尔瓦之后得以夺取涅瓦河口和一部分芬兰领土。
如果瑞典对波兰的介入力度小一些,主力放在波罗的海东岸和芬兰湾,也许就不会给俄罗斯人太多机会。
如果卡尔十二世推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说不定丹麦-挪威,萨克森-波兰这些被他打趴下的地区还真能逐步并入瑞典,形成共主联邦。
另外,瑞典在波罗的海经济圈中的地位衰落也是重要原因,支柱性的铜矿业资源逐渐匮乏,西出的道路又被连续崛起的海上强国英格兰、荷兰等国挡住。
瑞典在大北方战争期间,还忽视了英、法、荷等国家的作用,如果强化与英法荷的合作关系,吐出部分在波罗的海的权益,换取某个北海方向的重要港口,与法荷分享在丹麦的利益,做到大家的利益切实捆绑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上述国家的积极支援和响应。
卡尔十二世在战后,也反思了良久,详细总结了失败的诸多教训和原因,并深以为戒。
当然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曾经昂扬跳脱的年轻国王已经开始成熟稳重起来,不会再像大北方战争期间那样,意气用事,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征服整个世界。
1727年,在齐国提供了一揽子经济援助后,卡尔十二世就趁着俄罗斯帝国陷入到两场战争之时,突然出兵攻入俄罗斯境内,不仅一举夺回了库尔兰,还围困圣彼得堡长达一年之久,并以此吸引俄军来救,从而频频重创俄军。
在这场战争,瑞典就充分吸取了大北方战争失败的经验,不仅从齐国那里积极争取财政和物资支援,还主动缓和与丹麦、普鲁士和波兰等周边国家外交关系,避免再次遭遇腹背受敌的战略窘境。
同时,瑞典还向上述国家保证,这场战争将只会局限于波罗的海北岸,最终目的也仅为从俄罗斯手中夺回曾经属于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