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半人马座播种者(2 / 5)
留下的遗物,布料里还嵌着木卫二冰层的碎屑。而在知识圣殿的主控室,云民伊莱亚斯正从意识链接中退出,他的额头上还残留着神经接口的淡蓝色微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青铜哨子 —— 这是从艾拉母星废墟中找到的文物,吹起来会发出类似鲸歌的低频声响。
首任船长艾德里安・万斯站在舰桥中央,他的深灰色制服左胸口袋里,装着一张塑封的老照片:照片上是 6 岁的他,正坐在祖父(阿波罗 18 号替补宇航员)的膝盖上,手里举着一个粗糙的月球模型。祖父临终前对他说:“太空不是征服的战场,是文明的镜子。” 这句话此刻正随着他的心跳,轻轻贴着他的胸口。他面前的神经接口面板处于休眠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古朴的木质讲台 —— 这是用地球上最后一棵加州红杉的木材打造的,台面刻着从苏美尔楔形文字到现代汉字的 “生命” 二字,象征着文明的传承。
“所有‘播种者号’的成员们,” 他的声音通过全舰广播系统传出,在麦田的麦浪间泛起细微的回声,在引擎舱的金属壁上轻轻反弹,“还有我们尚未出生、将在这漫长旅途中成长起来的子孙后代们。”
他抬手按下讲台侧面的按钮,舰桥主屏幕分为三个象限,使命的实体化载荷在光影中缓缓展开:
一、生命库:地球生物圈的 “数字方舟”
屏幕左侧的环形结构逐渐放大,露出内部层层嵌套的量子晶体舱 —— 每个晶体舱直径仅 10 厘米,却存储着一个物种的完整基因信息,舱体表面用激光刻着物种的拉丁学名与地球栖息地。镜头聚焦在编号 “EB-0739” 的晶体舱上,旁边的注解显示:“北方白犀牛,最后个体‘苏丹’的完整基因组,包含其皮肤共生微生物序列,采集于 2018 年肯尼亚奥佩杰塔保护区。” 晶体舱被放置在 - 269℃的超低温恒温层中,外层包裹着三层引力护盾 —— 这种技术源自智灵对黑洞引力场的模拟研究,能抵御宇宙射线与暗物质粒子的冲击,确保基因序列在百万年内不发生碱基对突变。
更令人动容的是 “濒危物种复苏预案” 专区:屏幕上闪过一段全息影像 ——2145 年,地球亚马逊雨林最后一棵巴西栗树的种子在实验室发芽,幼苗的根须缠绕着传感器,实时传输生长数据。影像下方标注着:“所有种子类物种均存储有‘休眠激活程序’,需在目标星球模拟地球季节性光照与降水后,才能启动萌发序列 —— 避免因环境不适导致的基因表达异常。” 生命库的中央控制台前,生物学家艾莎・卡恩正盯着屏幕上的微生物活性曲线,她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轻敲,为 “深海热泉嗜极菌” 的基因库添加了新的注释:“建议优先投放至存在热液喷口的星球,该物种可改良土壤透气性,为后续植物种植奠定基础。”
二、知识圣殿:文明的 “完整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