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唐茶道革命(2 / 3)

加入书签

茶道、风雅类茶道、茶艺类茶道、技进类茶道等区别。对任何单一类型的茶道进行茶道释义,其概念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中寻找出具规律性的、共识性的、典型的、本质的东西,才能比较完整地阐述茶道的概念。笔者认为把茶道的概念阐述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比较符合茶道的精神思想。约定俗成的茶道活动都是“以饮茶活动为形式”,而不是种茶、制茶、对茶中内在成分的研究等活动。“饮茶活动”还包含了茶、茶器具、水的准备,饮茶场地的选择与布置,沏茶与品茶等过程,是各类茶道活动具共识性与规律性的事物。“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是各类茶道的本质,茶道活动的目的侧重于获得精神需求满足,是一种境界。喝茶、品茶、茶艺则侧重于物质需求的满足,这是茶道与喝茶、品茶、茶艺三者最明显的区别.

    而目前中国的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与三不品茶,“三”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斗茶对於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要想斗茶夺魁,关键在於操作:一是‘‘,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入心头的内在感受,该给心态更为内省、细腻的宋代人士,带来多少的愉悦和慰藉啊、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家学范仲淹曾以满腔的激情、夸张的手法、高绝的格韵、优美的文字,写下《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了当时的斗茶风俗和茶的神奇功效。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被人们认可与卢仝的《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媲美。斗茶艺术至迟在南宋年随着饮茶习俗和茶具等一起传入日本,形成了‘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的日本茶道‘。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先生认为: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茶道,引用与陆羽称为忘年之交的释皎然高僧写得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来做诠释。全文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