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敢讲真话的没有几个(2 / 2)

加入书签

安稳,多数时候,后者会沉下去。

更要看清假话的社交价值。

很多时候,假话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维系表面的和谐,这是人性里对人情世故的妥协。

朋友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问你好不好看,你会说“很显气质”

,不是故意说谎,而是不想让她尴尬;同事分享自己没那么好笑的笑话,你会跟着笑,不是不懂幽默,而是不想让气氛冷场;亲戚问你收入多少,你会说“够花就行”

,不是刻意隐瞒,而是不想引不必要的比较和嫉妒。

农村的善意假话,藏在家长里短的温暖里。

村里老人做寿,子女摆了几桌酒,菜量不算丰盛,老人问你“今天的菜还够吃不”

,你会笑着说“太够了,每道菜都香,吃撑了”

,不是没看出菜少,而是不想让老人觉得子女没尽心?

邻居家女儿出嫁,彩礼比村里平均水平低,对方问你“这彩礼数不丢人吧”

,你会说“丢啥人?俩孩子感情好才最重要,彩礼就是个心意”

,不是没听过村里人的议论,而是不想让对方心里添堵。

有人家种的蔬菜长得瘦小,摘了一把给你,说“自家种的没打药,你尝尝”

,你会接过来夸“这菜看着就新鲜,比市买的好吃”

,不是不嫌弃,而是明白对方是真心分享,不想扫了人家的兴。

这些善意的假话,本质上是人性里对他人感受的体谅,也是社交里的润滑剂。

我们都知道这些话不真实,却默认了这种规则,因为大家都需要这样的假话来保护自己的体面,也给别人留有余地。

就像社交场合里,没人会把“你今天状态好差”

“你这个想法太蠢了”

挂在嘴边,不是大家都变得虚伪,而是人性里的共情让我们明白:有些真话,不说比说更能让人舒服。

但不敢说真话的背后,也藏着人性的无奈与挣扎。

有多少人在深夜里后悔:当初要是说了真话,朋友就不会亏得一塌糊涂;有多少人在独处时反思:如果当初指出了问题,合作就不会失败;又有多少人在回忆里遗憾:要是早点提醒,朋友就不会在感情里受伤。

农村里的遗憾更具体:看着当初不听劝的人守着烂在地里的果子叹气,看着选上的村干部没兑现承诺、村里路还是坑坑洼洼,看着邻居家孩子早早打工吃了没文化的苦,心里总会想“当初要是再坚持说一句就好了”

我们一边选择沉默,一边又为沉默感到愧疚,这是人性里良知与现实的拉扯。

其实,敢讲真话的稀缺,不代表人性的堕落,而是人性在复杂现实里的正常反应。

我们不必苛责自己每次都要说真话,也不必抱怨别人不说真话,更重要的是学会区分“该说的真话”

和“不必说的假话”

:对涉及原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要试着鼓起勇气说真话,哪怕会有风险;对无关痛痒、只关乎体面的小事,偶尔的假话也无伤大雅。

就像有人说:“真话就像刺,会扎人,但也能让人清醒;假话就像糖,会甜嘴,但也可能让人蛀牙。”

我们不必做句句真话的愣头青,也别做只说假话的老滑头,在现实与良知之间找到平衡,在沉默与坦诚之间守住本心,这才是对人性最清醒的认知,也是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