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遇事多往华坏处想想(1 / 2)

加入书签

生活里的意外,往往藏在“想当然”

的疏忽里。

小区里有户人家,装修时图省事,找了没有资质的施工队,觉得“不过是刷墙铺地板,能出什么问题”

施工队偷偷用了劣质防水材料,当时看着没差别,可到了梅雨季,墙面开始渗水,地板泡得变形,楼下邻居家的天花板也跟着遭殃。

最后不仅要重新翻修,还要赔偿邻居的损失,花的钱比找正规团队多了三倍。

还有人网购家电,收到货后没仔细检查,觉得商家不会出错,结果使用时电器短路,差点引火灾。

这些看似偶然的麻烦,其实都是没往坏处想的必然结果,总觉得概率小“不会生在我身上”

,却忘了生活从不按常理出牌,那些被忽略的小风险,往往会变成压垮生活的大麻烦。

工作中的危机,大多源于没做最坏打算的盲目乐观。

有个做策划的朋友,接了个重要项目,觉得自己经验丰富,方案肯定能一次通过,于是没准备备选方案,连细节都没反复核对。

结果提案当天,客户指出方案里的数据漏洞,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方向。

朋友当场慌了神,只能尴尬地说“回去修改”

因为这次失误,客户对他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后续的合作也黄了。

还有职场新人,刚入职时觉得只要按时完成任务就行,从不考虑“如果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如果同事突然离职,交接出问题怎么办”

直到有次同事临时请假,他接手对方的工作,才现很多流程和细节都不清楚,最后加班到凌晨才勉强交差,还因为出错被领导批评。

成年人的职场里,没有绝对稳妥,那些不做预案的盲目自信,早晚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人际关系里的裂痕,常常始于高估人性的想当然。

有人和朋友合伙做生意,觉得“多年交情,肯定不会有矛盾”

,没签任何书面协议,利润分配、责任划分全靠口头约定。

刚开始合作顺利,可到了盈利的时候,双方在分红上产生分歧,朋友突然变了脸,说“当初我投入的精力更多,该多分”

,最后不仅生意黄了,多年的友情也彻底破裂。

还有人帮同事代班,觉得举手之劳,对方肯定会记着情,没提前说清楚工作范围,结果同事把一堆麻烦事都推给了他,出了问题还让他背锅。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不是人性本恶,而是人性复杂,会受利益、情绪等各种因素影响。

提前往坏处想,不是不信任别人,而是为关系划好边界,避免因为“不好意思”

“想当然”

,最后让自己受委屈、吃大亏。

往坏处想的本质,是提前做好风险对冲,给自己留好后路。

就像农民种地,会提前考虑“如果遇到旱灾怎么办”

“如果病虫害严重怎么办”

,所以会修水渠、备农药;就像企业经营,会提前规划“如果市场下滑怎么办”

“如果资金链断裂怎么办”

,所以会储备现金流、拓展业务方向。

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每月工资到手,除了日常开销,会留出一部分作为应急资金,这是为了应对“突然失业”

“家人生病”

的最坏情况;出门旅行前,会查好天气、备份证件、买好保险,这是为了应对“航班延误”

“证件丢失”

的意外;和别人合作前,会明确规则、签订合同,这是为了应对“出现分歧”

“对方违约”

的风险。

这些看似多余的准备,其实是在为生活上双保险,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