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穷人挣得是死钱富人赚的是活钱(2 / 3)
手艺就能多一份收入,结果不过是从"
时薪15元的清洁工"
变成"
时薪2o元的叉车工"
,依然在死钱的池子里打转。
富人赚活钱,擅长让"
钱自己干活"
。
开工厂的老板不会自己去拧螺丝,而是花1oo万买机器,机器每天24小时运转,产出的零件能赚回机器成本;做投资的人不会自己去盖楼,而是把钱投给靠谱的开商,坐享分红和增值。
他们的钱像雇来的工人,不需要吃饭睡觉,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还能繁殖出更多的钱。
更本质的差异在于对风险的态度。
挣死钱的人害怕风险,像抱着暖炉过冬的人,宁愿忍受闷热也不敢打开窗户。
他们拒绝投资,觉得钱放在银行最安全,却看着存款在通货膨胀中悄悄缩水;他们不敢辞职创业,觉得每月拿固定工资最稳妥,却在行业衰退时最先被裁员。
他们的钱像冬眠的蛇,看似安稳,实则失去了活动的活力,只能在原地等待被消耗。
赚活钱的人拥抱风险,像冲浪者等待海浪。
他们知道,所有的活钱都诞生于风险与机遇的夹缝中,房价可能下跌,投资可能亏损,创业可能失败,但他们愿意用可控的风险去换"
钱生钱"
的机会。
就像渔民不会因为怕风浪就不出海,他们懂得计算风险概率,比如用不影响生活的"
闲钱"
投资,分散投入不同领域,这样即使某笔投资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
这种对风险的驾驭能力,让他们的钱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能在市场波动中找到增值的缝隙。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区别:死钱依附于生存技能,活钱依附于"
系统搭建"
。
外卖骑手的导航软件用得再熟练,也只能多送两单外卖;而开导航软件的人,只要软件被千万骑手使用,每单抽成1毛钱,就能躺着赚钱。
前者的技能只能服务自己,后者的系统能服务无数人。
就像一个人用扁担挑水,每天最多挑1oo桶;另一个人修水渠,一旦水渠建成,全村人都能用上水,他的收益也会随着用水的人增多而增长。
在城中村收废品的夫妻,每天骑车走街串巷,收来的废品分类后卖给回收站,每斤赚5毛。
他们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继承这份工作,而是做了一个废品回收app,让居民在线预约上门回收,自己从中抽成1o。
现在,夫妻俩依然每天收废品,但儿子的app连接了上千个回收点,每月收入是父母的几十倍。
这就是"
死钱"
与"
活钱"
的代际跨越,父母的钱来自个人劳动的重复,儿子的钱来自系统的搭建,前者是点的努力,后者是面的覆盖。
当然,死钱并非没有价值,它是生存的基石。
刚毕业的大学生去送外卖,是用死钱积累第一桶金;农民工在工地搬砖,是用死钱给孩子交学费。
但如果一辈子只挣死钱,就会陷入"
越勤劳越贫困"
的怪圈。
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体力是有限的,而生活的开支是无限的,像用有限的水去填无限的坑,永远填不满。
活钱的本质,是让劳动产生余值。
就像作家写一本书,花一年时间写完,此后每一次再版、每一次被改编成电影,都能获得版税,这就是劳动的余值;就像歌手录一歌,录音棚里花三天完成,此后每次在平台播放都有版权费,这也是劳动的余值。
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的余值:厨师把拿手菜的配方写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