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岁之后是苦难开始(2 / 3)
值上。
孩子刚好上小学或初中,正是要花钱、要陪伴的阶段,辅导班、学区房、兴趣班,每一项都像吞金兽;父母大多六十多岁,身体开始出各种问题,今天这个要体检,明天那个要住院,医药费、护理费是无底洞;自己的房贷车贷,每月雷打不动要还,少还一期就可能影响征信。
有人给家里的开支做过统计,现“每月固定支出是工资的八成”
,剩下的两成要应付突状况,想给自己买件新衣服都要犹豫半天。
这种责任的重压,往往让人“不敢病、不敢辞、不敢死”
。
有人父亲住院,每天医院公司两头跑,累得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就能睡着,却不敢请假,“全勤奖能抵三天的住院费”
;有人被领导当众骂得狗血淋头,攥紧拳头又松开,心里想的是“这个月的房贷还没凑够”
;有人甚至不敢买保险,觉得每年几千块的保费,够给孩子报个辅导班了。
35岁的人,像家里的顶梁柱,明明自己也快被压弯了,却只能硬挺着,因为知道自己倒下了,家就塌了。
就像老房子的承重墙,就算出现裂缝,也得用钢筋水泥加固,不能有丝毫松动。
35岁的苦难,还在于梦想的冷却。
年轻时总说“等有钱了就去旅行”
“想辞职开个小店”
,35岁后再聊起这些,只会苦笑着说“算了吧,不现实”
。
有人大学时爱画画,画笔和颜料堆在柜子顶层,上面落满了灰,偶尔翻出来想画两笔,孩子突然哭了,只能放下画笔去冲奶粉;有人以前想考研究生,书买了一堆,却总被“明天要交的报表”
“孩子学校要开家长会”
挤占时间,最后书被当成废品卖了。
不是不想追梦想,而是生活的琐碎已经把做梦的力气都耗尽了,每天睁开眼就是“要花钱的地方”
,闭上眼还是没解决的问题,哪还有空隙想喜欢什么。
梦想的冷却,更体现在对生活的妥协上。
以前买东西看“喜欢不喜欢”
,现在只看“实用不实用”
;以前和人吵架会争个对错,现在只会想“算了,没必要”
;以前觉得“人要为自己活”
,现在明白“人活着就是为了责任”
。
有人在同学聚会上,听着有人说“换了辆新车”
“在国外买了房”
,自己默默喝着酒,心里想的是“下个月要交的物业费”
。
这种对比带来的失落,不是嫉妒,而是对“自己怎么活成这样”
的迷茫,曾经以为35岁会“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没想到只是“勉强活着、不敢倒下”
。
但35岁的苦难,也藏着破局的契机。
身体的警报让人开始重视健康,有人养成了每天跑步的习惯,一年后体检报告的异常项少了一半;职场的天花板逼着人学新技能,有人利用业余时间考了证书,反而找到了新的展方向;责任的重压让人更懂得“优先级”
,知道“哪些事必须做,哪些事可以放”
,活得更清醒。
就像老树经历风雨后,根系会扎得更深,35岁的苦难虽然磨人,却也能让人褪去浮躁,变得更坚韧。
说到底,35岁的苦难,不是年龄带来的惩罚,而是人生阶段必然的考验,就像爬山爬到半山腰,既看不到山顶的风景,又回不去山脚的轻松,只能咬着牙往上挪。
但正是这段最难走的路,能让人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升职加薪,而是家人平安;不是活得光鲜,而是睡得踏实;不是和别人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