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你不知道的赚钱诀窍(2 / 3)
>
的艺术。
真正的省钱不是抠门,而是让每一分钱都产生杠杆效应。
夜市摆摊的夫妻不会租贵的摊位,而是选在主干道旁的支巷口,租金便宜一半,却在路口摆个小灯箱指引“往里走5米,麻辣烫5元起”
。
骑三轮车收废品的人不会空车返程,而是在车斗里装个小喇叭,循环播放“旧手机换菜刀”
,把别人眼里的“空驶”
变成“换货”
的机会。
成本控制的精髓,是分清“必要成本”
和“冗余成本”
:前者是能带来回头客的投入,比如卖煎饼时多给半勺酱;后者是能省则省的消耗,比如用装水果的泡沫箱当收纳盒。
更高级的成本控制,是用资源换资源而非“用钱买资源”
。
有人想在工地旁卖盒饭,没钱租门面,就和旁边的小卖部商量“每天给你1o元,用你的桌子和电”
,自己只带煤气灶和食材。
有人收旧衣服想赚差价,没有仓库,就和小区保洁员说好“你帮我留意住户扔掉的旧衣服,挑干净的留给我,每袋给你5元”
。
这种轻资产思维,本质上是底层社会的互助,你帮我搭个便车,我给你分点好处,就像菜市场里“你给我一把葱,我给你称菜时多搭一两”
,不用签合同,却比合同更牢靠。
赚钱的第四层诀窍,是“人性弱点”
的正向利用。
贪婪、懒惰、虚荣、恐惧,这些看似负面的人性特质,恰恰是底层生意的黏合剂,但前提是守住“不坑人”
的底线。
有人在工厂门口卖水果,利用“打工者想占便宜”
的心理,搞“1o元3斤”
的促销,实则称的时候多给一两,让顾客觉得占了便宜。
社区里的缝纫摊老板抓住“老年人怕麻烦”
的特点,提供“改裤脚上门取送”
服务,其实就是在收活时顺路取,送活时顺路带,却让老人觉得“这师傅真贴心”
。
这些生意的共同点,是不把人当傻子,而是让人花得值,就像卖烤红薯的摊主,总会把最甜的那个留在炉边,给常来的老主顾留着,“多给你尝一口,不好吃不要钱”
。
但利用人性的边界必须清晰。
比如针对贪便宜,可以“买三送一”
,但不能缺斤短两;针对怕麻烦,可以“上门服务”
,但不能偷工减料。
真正的赚钱诀窍,是在“赚糊口钱”
和“守良心”
之间找平衡,就像修鞋摊老板现顾客的鞋子还能穿,会说“不用换底,我给你补补还能穿半年”
,而不是怂恿“这鞋该换了,我这儿有新的”
。
前者能赚回头客,后者只能做一锤子买卖。
赚钱的第五层诀窍,是“抗风险能力”
的提前布局。
赚小钱靠勤快,赚稳钱靠扛事。
卖早点的摊主会提前半小时出摊,以防路上堵车耽误上班族的时间;收废品的人会准备两种秤,一种给“懂行的”
,一种给“不太计较的”
,免得因为秤的问题起争执。
夜市卖炸串的夫妻总会多备一份食用油,怕的是中途油不够,换油时让顾客等太久。
这种冗余设计,不是闲着没事干,而是吃过亏后的防备,就像经历过台风天的小贩,总会在摊位旁备着几块砖头,用来压住帐篷的边角。
更重要的是风险转化的能力。
有人卖菜时遇到雨天,菜价明明可以涨,却只比平时贵一毛,嘴上说“雨天进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