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学会朝高处走(2 / 3)
指南”
,被导航公司聘为路况顾问;家庭主妇给孩子做辅食时研究营养搭配,把食谱分享到小区群,渐渐有人下单定制,如今开了家小有名气的“妈妈厨房”
,雇了两个帮手仍忙不过来。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被身份标签绑架,始终保持对可能性的敏感。
认知升级往往始于对信息差的捕捉。
“低处”
的信息圈往往封闭且同质化,小区长椅上的闲聊总离不开“谁家孩子结婚彩礼多少”
“哪个市鸡蛋打折”
,就像在同一个池塘里游泳,永远碰不到新的水流。
而“高处”
的信息更立体多元,混杂着挑战、争议与机遇。
有人在行业交流群里看到“跨境电商政策调整”
的消息,立刻研究新规对自家产品的影响,三个月后成了第一批入驻新平台的商家;有人在图书馆借了本讲社区治理的书,结合小区实际写了份“业主自治建议”
,被居委会采纳后牵头成立了便民服务站。
那些定期参加行业论坛的人,那些坚持阅读专业书籍的人,那些主动结识不同领域朋友的人,其实是在主动扩大信息接触面。
就像雷达扫描范围越大,捕捉到重要信号的概率越高,持续输入新信息的人,更能提前感知到“向上的风口”
。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追逐所有热点,一个擅长和老人沟通的社区工作者,没必要跟风学直播带货,深耕“适老化服务”
反而做成了区域品牌。
朝高处走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社交圈层的重构。
人是环境的产物,长期相处的人会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上相互渗透。
在牌桌上消磨时间的群体,讨论的多是“昨晚赢了多少”
“哪个牌友出老千”
;在晨跑队结伴锻炼的人,更可能交流“如何科学减脂”
“哪家医院的体检套餐划算”
;在创业孵化园认识的伙伴,见面常聊“流量转化”
“成本控制”
。
当一个人决定向上走,往往会现原来的圈子里,有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冷嘲热讽,曾经一起摸鱼的同事,见他总在考证,说“别折腾了,工资够花就行”
;以前常一起抱怨生活的朋友,看他开始学理财,笑“你还想成巴菲特啊”
。
这并非恶意,而是因为你的“向上”
打破了群体默认的“平衡”
。
此时的“断舍离”
不是背叛,而是为了获得更有养分的社交土壤:有人退出了只会吐槽的微信群,加入了线上学习小组;有人减少了无效的酒局,把时间留给行业交流会;有人不再和总泼冷水的亲戚纠缠,转而和能给出实际建议的前辈请教。
但圈层重构不等于嫌贫爱富。
真正有价值的“高处人脉”
,不是看对方的社会地位,而是看能否提供认知增量:社区医院的医生分享的“老年慢性病预防知识”
,可能比专家讲座更实用;开打印店的老板随口说的“最近很多人印研学手册”
,或许藏着本地教育市场的新机会。
朝高处走的人,懂得在社交中做价值交换而非“攀附依附”
。
做会计的帮开餐馆的朋友理账,对方则教他如何选性价比高的食材;做设计的给开服装店的邻居做海报,对方则带他接触服装供应链资源。
就像登山时结组前进的队友,互相借力才能爬得更高,而不是单方面依赖他人拉拽。
朝高处走的考验,在于对短期诱惑的抵御。
“低处”
的舒适区往往带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