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会是什么结局(2 / 2)

加入书签

房租都交不起,却坚持资助老家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困生。

自己啃着馒头,每月从牙缝里挤出五百块寄过去,从没告诉对方自己的处境。

去年那个学生创业成功,辗转找到他,直接投资了新项目,得以东山再起。

亲戚间的反转则更微妙,年轻时帮小叔子带大了两个孩子,自己女儿出嫁时家里没钱,小叔子二话不说送来十万块,说:“当年你为我们家受的苦,我记一辈子。”

但也有反例,总在亲戚面前炫耀自己帮过多少人,后来儿子结婚想借点钱,那些被帮过的亲戚却纷纷躲着走,这便是道德资本过度消费的代价。

做木匠的人,前几年装修行业不景气,活计少得可怜,没闲着,把几十年的榫卯手艺拍成视频到网上,还免费给年轻人答疑。

有次一个做文创的团队看到视频,专门来合作开新式家具,现在工作室不仅订单排到半年后,还收了三个徒弟传承手艺。

而早年守寡,靠捡废品供子女读完大学的人,期间总把干净的旧衣服留给比自己更困难的家庭,如今子女成了医生,每周都去社区义诊,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分文不取,总说:“母亲没教我大道理,但她捡废品时还想着帮别人的样子,我记一辈子。”

这种代际传递的善意,成了比物质更珍贵的家族遗产。

开建材店的人被同行恶意压价,资金链断裂时,还是帮朋友的工地解决了紧急的材料短缺问题,自己则到处借钱周转。

当时朋友只说了句“以后一定还人情”

,没放在心上。

三年后想转型做装修公司,那个朋友不仅介绍了三个大客户,还帮对接了靠谱的施工队,这些支持正是来自当年困境中的一次援手。

结婚时婆家没给彩礼,自己攒钱买了套小房子,小姑子离婚后带着孩子无家可归,腾出主卧让母女俩住了三年。

后来想换大点的房子,小姑子二话不说拿出全部积蓄,还说:“嫂子,当年你给我的不是房子,是活下去的底气。”

但这种增长是非线性的,可能在数年内毫无回报,却在某个节点突然爆,这种不确定性让多数人在困境中选择收缩社交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