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你会厌恶过去的自己(2 / 3)

加入书签

师在信中写道:“其实你原本写的是《故乡的老槐树》,为什么临交稿改成了《青春的叛逆》?我记得你说怕别人觉得你土气。”

看到这段话的瞬间,记忆突然翻涌。

那年确实写了故乡的老槐树,爷爷在树下教他背诗,奶奶在树旁晒谷,还有夏日傍晚邻里围坐聊天的烟火气。

但提交前看到其他同学写的都是“摇滚”

“理想”

“远方”

,突然觉得自己的文字太“落伍”

,连夜改成了迎合潮流的题材。

最终那篇文章只得了鼓励奖,而真正想写的故事,永远封存在了草稿纸里。

在校园中,学生们为了融入群体,常常会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真实想法。

有人明明喜欢古典音乐,却因为周围同学都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假装对古典音乐毫无兴趣;有人擅长绘画,却因担心被嘲笑“不务正业”

,而将画笔束之高阁。

这种怯懦在成长中不断变形。

大学时明明不同意社团负责人的决策,却因为怕被孤立而沉默;工作后明知同事的方案存在漏洞,却因为怕得罪人而选择附和;甚至在亲友遭遇不公时,也曾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念头而选择旁观。

那些被怯懦裹挟的时刻,就像在人生答卷上画下的虚线,看似暂时规避了冲突,却在日后回望时,变成了永远无法修正的遗憾。

职场里,员工们为了保住工作、获得晋升,即便现公司存在违规操作或不合理的制度,也选择保持沉默。

有人看到同事在工作中偷奸耍滑、损害公司利益,却不敢站出来指出,导致不良风气在团队中蔓延,最终影响整个团队的展。

有人曾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却在初次创业失败后,便彻底放弃,不敢再踏出那一步;有人热爱写作,投稿被拒几次后,就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从此封笔。

整理旧微博时,有人删光了所有二十岁前的动态。

其中一条写着“女生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要嫁人”

,下面竟有十几个同龄人的点赞。

还有人曾对孩子的性取向嗤之以鼻,直到亲眼看到孩子在抑郁症病房里割腕。

“我以前总说男人就该阳刚,看到他喜欢粉色会骂他娘娘腔,现他藏着男生的照片会把他的东西摔得粉碎。”

这个人在病房外守了三天三夜,看着孩子手腕上狰狞的疤痕,突然痛恨起那个被世俗偏见操控的自己。

“我一直以为在纠正他的错误,其实是用自以为是的正确,把他逼到了悬崖边。”

社会上,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屡见不鲜。

同性恋者在求职、租房时可能会遭遇不公平对待;跨性别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他人异样的眼光和言语攻击,这些偏见和歧视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我们都曾是偏见的载体:用地域标签定义一个人的品行,用学历高低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用外貌长相判断一个人的优劣。

那些未经审视的刻板印象,就像戴在眼睛上的有色眼镜,让我们看不见世界的多元,也看不见他人真实的模样。

当有一天终于摘下镜片,才现自己曾用多么粗陋的标准,伤害过无辜的人,也禁锢过自己的认知。

但厌恶并非终点,而是成长的开端。

就像园丁修剪枝叶,不是为了否定树木的过去,而是为了让它更茁壮地生长。

那位砸了方向盘装饰的人,后来卖掉豪车换了辆实用的国产车。

他把省下的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周末会带着家人去郊外露营。

“现在看到朋友圈里晒豪车的动态,再也不会觉得自卑了。

真正的体面不是给别人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