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4章 家不一定是避风港(1 / 2)
人们常说“家是幸福的港湾”
,可当血缘成为束缚、亲情异化为枷锁时,那个本该最安全的地方,却可能成为伤痕累累之地!
晚饭的餐桌总是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瓷碗与筷子碰撞的声响,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
“这次考试怎么又没上9o分?”
的质问打破沉默,目光像手术刀般锋利。
孩子攥紧筷子,小声辩解,却被“难?别人怎么就能考好?”
“我们每天辛苦赚钱,就养出你这么个成绩?”
的话语淹没。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低头扒拉着米饭,感觉每一粒米都难以下咽。
他们渴望的是鼓励,得到的却是无休止的指责。
那些否定的话语,像针一样扎在心上,久而久之,家不再是放松的地方,而是需要时刻绷紧神经的战场。
有些家庭的冷暴力更隐蔽。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漠不关心,对他们的痛苦视而不见。
当孩子兴奋地分享在学校的获奖经历,得到的回应可能只是“知道了”
;当他们带着委屈诉说与朋友的矛盾,听到的却是“别小题大做”
。
这种忽视带来的伤害,远比争吵更伤人。
“你能不能懂点事?”
“你这脾气跟你爸一模一样!”
争吵声又一次从房间传来。
孩子蜷缩在自己的小床上,用被子捂住耳朵,身体却止不住地颤抖。
这样的场景,构成了他们童年记忆的主要部分。
父母的争吵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暴风雨,孩子是暴风雨中无助的小船。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曾经恩爱的父母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不知道这场争吵何时才能结束。
更让孩子痛苦的是,有些父母会把孩子卷入争吵中。
“你说,是爸爸对还是妈妈对?”
当孩子被这样问及时,他们感到无比的困惑和恐惧。
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伤害到另一方,而这种被迫的站队,让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成了很多父母控制孩子的借口。
从选择学校、专业,到恋爱、结婚,孩子的人生仿佛成了父母的作品,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创作。
有人大学毕业后,想从事自己喜欢的设计工作,却被父母强行安排进了他们认为稳定的事业单位。
“设计工作不稳定,还是事业单位好,以后找对象也容易。”
父母的话看似有理,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梦想。
在父母的坚持下,孩子只能放弃自己的理想,每天在不喜欢的工作中煎熬。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让孩子感到窒息。
他们渴望独立,却被父母的“爱”
牢牢束缚。
当他们试图反抗时,得到的往往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的指责,让他们陷入深深的内疚和矛盾中。
在一些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女孩从小就被灌输“女孩子不需要读太多书”
“以后总是要嫁人的”
的观念,而男孩则被视为家族的延续,享受着更多的关爱和资源。
家里只有一个弟弟的女孩,父母对弟弟的宠爱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而对她却总是很苛刻。
弟弟可以随意挥霍零花钱,她却要省吃俭用;弟弟犯错了,父母会找各种理由为他开脱,而她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
这种明显的差别对待,让她感到无比的委屈和不公。
更让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