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功高不可盖主(1 / 2)
在职场的角斗场里,有人带领团队拿下年度最大项目,庆功宴上老板举杯盛赞其“力挽狂澜”
,可半月后晋升名单却将其除名;创业圈中,某项技术突破让公司估值暴涨,投资人表面追捧,私下却密谋架空核心成员的决策权;学术界里,一篇论文轰动国际,前辈们笑着恭喜,转眼却在评审会上对相关项目百般刁难。
这些场景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功高不可盖主,人性的嫉妒早已褪去明火执仗的外衣,化作暗流涌动的权谋,在各个领域悄然吞噬着“过于耀眼”
的存在。
某互联网大厂的技术骨干研出核心算法,让公司用户量翻倍,却在庆功会后收到调岗通知。
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开拓新业务”
,实则是管理层忌惮其在团队中的威望。
当个人光芒威胁到上级的权威,那些曾笑脸相迎的同事,开始在会议上质疑其方案,用莫须有的失误抹黑其成果。
更隐蔽的是,关键信息被刻意封锁,重要会议被无故排除,甚至有人篡改数据制造工作失误的假象。
有人在主导项目成功后,现自己的权限被逐步回收,曾经畅通的审批流程变得层层设卡;有人提出的创新方案,总会在高层会议上被“再议”
,最终石沉大海。
职场中的佼佼者一旦让权力阶层感到不安,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捧杀”
与“封杀”
的双重陷阱,先以虚职和空头嘉奖将其调离核心岗位,再通过舆论抹黑彻底否定其价值。
这与韩信当年的遭遇如出一辙:他在战场上连破魏、赵、齐三国,打下汉朝半壁江山,却在刘邦称帝后,先是被从齐王改封楚王,后又以“谋反”
罪名贬为淮阴侯,昔日战功反而成了帝王猜忌的导火索。
刘邦曾在酒宴上半开玩笑地质问:“将军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比朕如何?”
看似豪迈的话语,实则暗藏杀机。
创业浪潮中,类似的戏码不断上演。
初创公司凭借某项技术创新脱颖而出,投资人却在新一轮融资时,以“管理经验不足”
为由引入新的高管团队。
那些曾对技术成果赞不绝口的合伙人,在利益分配时集体沉默,将核心成员边缘化。
他们会用“为公司长远展”
的冠冕堂皇之词,稀释创始人的股权;用“战略调整”
的借口,将功臣调往无实权的部门。
某独角兽企业的联合创始人,曾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让公司跻身行业前列,却在上市前夕被董事会以“缺乏资本运作经验”
为名,剥夺了决策权。
更残酷的是,有人在公司遭遇危机时力挽狂澜,却在形势好转后被“卸磨杀驴”
,甚至因莫须有的“违规操作”
背负骂名。
这种看似理性的决策背后,是对个体掌控力的恐惧,当一个人的功劳大到足以改写游戏规则,嫉妒便化作冠冕堂皇的借口,将其排挤出局。
学术界、艺术界同样难以幸免。
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动摇传统理论,资深研究者会用“根基不稳”
“缺乏验证”
否定其突破;新锐创作者的作品惊艳市场,同行会以“技巧不足”
“不够纯粹”
贬低其创新。
这些批评看似专业,实则是嫉妒披上了学术与审美的外衣。
学术期刊可能以“格式不符”
为由拒论文,艺术展览的策展人会以“风格不搭”
为由将作品拒之门外。
更有甚者,通过拉拢评审、操纵投票等手段,让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被埋没。
某青年科学家的颠覆性实验数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