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有些人真的没有人性(1 / 3)

加入书签

当新闻里"

为小三杀子骗保"

的惨剧刺痛公众神经,当商业伙伴为独吞利益将救命恩人推入深渊,人们总会悲愤地质问:"

为什么有人能如此毫无人性?"

这类极端恶行的背后,实则是人性在多重因素冲击下生的系统性崩塌,如同精密的钟表被灌入滚烫的铁水,彻底扭曲变形。

某起震惊全国的杀子案庭审现场,罪犯林某平静地讲述作案细节,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袖口纽扣:"

提前三个月买保险时,儿子还抱着我的腿问爸爸为什么总看手机。

"

他轻笑一声,喉结上下滚动,“我摸着他的头说在给乖宝挣大钱,其实心里盘算着哪种意外死亡赔付最高。”

当检察官问他是否后悔时,他突然激动地拍桌:“后悔?要不是那孩子总半夜咳嗽吵醒她,我会出此下策?”

旁听席传来压抑的啜泣,而他只是掏出手帕慢条斯理地擦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得像淬了毒的钢针。

这种对至亲生命的漠视,暴露出其情感认知的严重扭曲——在林某的价值排序中,情人的睡眠质量与巨额保险金,远高于亲生骨肉的鲜活生命。

心理学中的"

情感钝化"

理论在此展露无遗,长期沉溺于私欲的人,其情感感知系统会逐渐麻木,如同被厚茧包裹的指尖,再也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

在商业诈骗的暗潮中,有人将背叛演绎得触目惊心。

老周确诊肺癌晚期后,把倾注十年心血的科技公司托付给副手张强。

深夜的办公室里,张强戴着白手套清点核心专利,电脑屏幕映出他贪婪的瞳孔。

他不仅连夜转移资产,还伪造老周签名欠下高利贷,甚至用公司名义为自己购置豪宅。

当病床上的老周接到催债电话,张强正搂着情妇在海景别墅开香槟庆祝,酒杯倒影里,老周办公室那幅"

诚信赢天下"

的字画在摇曳的烛光中扭曲变形。

这不仅是简单的利益争夺,更是权力与道德的失衡。

当个人掌握绝对控制权且缺乏监督时,道德约束便会形同虚设。

张强在吞噬老周信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闭环,将背信弃义合理化,甚至产生扭曲的优越感。

心理学中的"

道德推脱机制"

在这些人身上尤为显着。

连环诈骗犯赵文在狱中接受采访时,翘着二郎腿侃侃而谈:"

我这叫资源整合,那些被骗的人太蠢,怪不得我。

"

他的日记本里写满歪理:"

善良是弱者的遮羞布心软的人不配成功"

某次行骗时,他明知受害者是为女儿凑手术费的单亲妈妈,仍面不改色地拿走救命钱,甚至在对方下跪时,不耐烦地用皮鞋尖戳她肩膀:"

别耽误我时间,去找慈善机构啊。

"

这种将恶行正当化的思维模式,源于其对社会规则的错误解读。

心理学家指出,当个体反复为不道德行为寻找借口时,大脑会逐渐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将良知与行为剥离,最终形成"

我无错,错在世界"

的偏执认知。

共情能力的缺失在某些罪犯身上表现得令人毛骨悚然。

继父陈立将5岁继子锁进汽车后备箱前,特意在孩子口袋里塞了块水果糖:"

乖乖睡一觉,醒了带你见妈妈。

"

监控显示,他随后哼着歌走进咖啡厅与情人约会,指尖有节奏地敲击桌面。

当邻居听到微弱的拍击声报警时,陈立正将草莓蛋糕喂进情人嘴里,面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