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较真的人会没有立足之地(5 / 6)
/p>
就比如说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有人说了个事儿,明明大家心里觉得不怎么样,但还是会跟着说好,就怕说出不同意见会冷场或者让人不高兴。
有时候,甚至明明知道对方说的是假话,是在吹牛或者炫耀,大家也都只是笑笑,不会去戳破,就想着维持一个表面的和谐氛围。
工作环境里,数据被肆意篡改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让业绩好看些,为了能得到上级的表扬或者升职加薪,有些人就会把实际的数据改得漂亮很多,成果也被过度美化,夸大其词地描述一番,仿佛只要最终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真实与否根本就无关紧要了。
比如说一个项目明明只完成了一半,却在汇报的时候说成是接近尾声,或者把实际只有一点成效的方案,吹嘘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多少多少收益等等。
而且大家都默认了这种虚假的做法,好像谁要是去较真,反而成了那个不合群、不懂事的人,会被同事们排挤,被领导觉得是在故意找茬,给自己招来麻烦。
而像田震、比干、屈原、海瑞这样较真的人,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就显得格外“刺眼”
,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秉持着内心的原则,心里容不得一丝虚假的存在。
只要他们察觉到别人口中说了假话,或者做事的时候有水分,就总会忍不住去核实、去纠正,一门心思地想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
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项目里,大家都对某个环节的数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差不多就行,反正最后能交差就好。
可较真的人就会去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来源,现问题就会提出来,要求重新统计或者修正,哪怕这样会耽误整个项目的进度,会让大家觉得麻烦。
又或者在一场会议中,有人说了一些夸大其词的成果,其他人都跟着点头附和,只有较真的人会当场询问具体的实施细节、取得成效的证据等等,让场面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
可他们的这份执着,换来的常常是旁人异样的目光、冷漠的对待,甚至还会被大家有意无意地边缘化,在很多场合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别人会觉得他们不懂变通
别人会觉得他们不懂变通、不会“来事儿”
,原本出于正义和真实的话语,却被当成是破坏气氛、破坏规矩的利刃,让周围的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大家都不太愿意和他们打交道,让他们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显得越孤独。
在学校里,也不乏这样的场景。
每次评选优秀学生或者各类奖项时,本应是凭借着真实的成绩、品德表现等来定夺归属。
可有时候,一些同学会靠着和老师拉关系,或者家长从中帮忙走动,用些不太光明的手段去争取原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荣誉。
而那些较真的同学,看到这样的情况,会勇敢地向老师反映,指出评选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之处,他们觉得这是对那些真正努力、优秀同学的伤害,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破坏。
然而,他们的举动往往得不到理解。
老师可能会觉得他们是在小题大做,扰乱正常秩序,其他同学也会觉得他们是在故意挑刺,破坏和谐氛围,渐渐地,这些较真的同学在班级里就好像被孤立了起来,原本一起玩耍的伙伴也开始有意疏远他们,小组活动时也不太愿意和他们一组,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孤独,可心中那对公平公正的坚守却从未动摇。
在职场上,情况更是如此。
公司开会讨论项目方案时,有些人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或者尽快让方案通过,会把从别处借鉴来的内容说成是自己的创新想法,还把方案的预期收益吹嘘得无比可观。
大多数人对此都是心照不宣,跟着附和几句,想着反正最后项目做成什么样还不一定呢,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