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较真的人会没有立足之地(2 / 6)
几,各大电视台、演出场所都对她避而远之,仿佛她身上带着某种让人忌讳的标签。
她的曝光度急剧下降,曾经那些排着队邀请她的节目和商演,如今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她的热度也渐渐消散,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后,迅黯淡了下去。
那些曾经无比欣赏她歌声、追捧她的歌迷们,很多时候只能无奈又惋惜地看着她一步步淡出大众视野,只能通过反复聆听她以前的歌曲来慰藉对她的思念。
而那些善于在虚假规则里周旋、懂得迎合的人,依旧在舞台上风光无限,享受着名利带来的种种好处,在闪光灯下笑得灿烂,仿佛这个圈子的虚假与不公跟他们毫无关系。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有诸多相似的版本,无数较真者都在虚假的世界里历经磨难,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商朝末年的时候,纣王昏庸无道到了极点,他整日沉迷于妲己的美色,被其迷得神魂颠倒,完全不顾朝政。
妲己生得国色天香,却心如蛇蝎,她凭借着纣王的宠爱,肆意妄为,在宫中呼风唤雨,为所欲为。
而纣王呢,对她言听计从,只要是妲己说的话,哪怕再荒唐,他也奉为圣旨。
在朝堂之上,谄媚逢迎之风盛行,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一个个都只顺着纣王的心意,说些虚假的好话,哪怕看到纣王做出多么荒唐、暴虐的行为,比如随意增加赋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大兴土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奢华宫殿,让百姓们劳役繁重;或者听信谗言,诛杀无辜忠臣良将,弄得朝堂人心惶惶,他们也都当作没看见,还跟着鼓掌叫好,夸赞纣王英明神武,所作所为皆是顺应天意。
而身为王叔的比干,他生性忠肝义胆,心中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自幼便接受着正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眼里根本容不得这朝堂上的虚假和纣王的昏聩之举。
他深知自己身为王室宗亲,肩负着辅佐君王、匡扶社稷的重任,看着国家在纣王的荒淫统治下日益衰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急如焚,常常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于是,比干屡次不顾自身安危,向纣王直言劝谏。
他会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痛斥妲己祸国殃民的恶行,细数她如何蛊惑纣王、扰乱朝纲,让纣王远离朝政,陷入奢靡享乐之中。
他也毫不留情地指出朝堂上下乌烟瘴气的乱象,哪些大臣尸位素餐,只知阿谀奉承,哪些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把这些平日里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无人敢说的问题一一摆在台面上,一心盼着纣王能够幡然醒悟,改过自新,重新振作起来,好好治理国家,让商朝重回往日的繁荣昌盛。
可他的这些正义之言、忠诚之举,在那个满是虚假奉承的宫廷环境里,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就好像一群黑夜里的乌鸦中突然闯进了一只洁白的鸽子,太过刺眼了。
那些习惯了虚假逢迎的大臣们,都在暗地里嘲笑比干的迂腐,觉得他这是在自讨苦吃,甚至还盼着他哪天触怒纣王,好让自己少一个“碍眼”
的人。
纣王本就被妲己吹得晕头转向,又听着比干这些逆耳忠言,顿时恼羞成怒,觉得比干这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根本听不进去半句劝。
而妲己更是在一旁添油加醋,进谗言说比干的心有七窍,若是能剖出来看看,必定是稀世珍宝。
昏庸的纣王听信了这番谗言,竟然真的下令将比干剖心。
当士兵们来捉拿比干时,比干面无惧色,他深知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但依然昂挺胸,大义凛然地跟着去了刑场。
在刑场上,他看着周围那些冷漠的、或是幸灾乐祸的面孔,心中满是悲凉,可他没有丝毫退缩,为了心中坚守的正道,为了对国家的那份忠诚,坦然赴死,至死都未曾向那虚假的世道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