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沉默寡言不是你的错(1 / 4)
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我们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群之中,目睹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轮番上演。
而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习惯了沉默寡言,总是默默地站在生活的角落,看着周遭的喧嚣与热闹,却很少主动去融入,去声。
很多时候,他们被误解,被认为是孤僻、冷漠,可我想说,沉默寡言从来都不是他们的错,只是他们或许对这个世界看得太透,而这透彻的背后,往往藏着令人寒心的真相,人性的复杂常常出我们的认知范围。
鲁迅,便是那个将人性看得透彻入骨的伟大文学家与思想家。
在他所处的那个动荡黑暗的时代,旧中国积贫积弱,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麻木不仁的人性百态尽显无遗。
鲁迅笔下的诸多人物形象,便是他对人性深刻认知的具象呈现。
就拿《孔乙己》来说,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追求科举功名却始终不得志,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周围那些酒客们,对孔乙己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有的只是嘲笑、挖苦,把他的窘迫当作取乐的谈资。
他们看着孔乙己争辩“窃书不能算偷”
时,哄笑一堂,那笑声里满是冷漠与麻木。
鲁迅通过这样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那种对于他人苦难的漠视,仅仅为了一时的消遣,便可肆意践踏他人仅存的尊严,即便同为生活在底层的人,也丝毫没有惺惺相惜之感。
还有《祝福》里的祥林嫂,她一生悲惨,接连遭受丧夫、失子的重创,本就被痛苦折磨得精神恍惚,可周围的人呢?起初听闻她的遭遇时,还会假意表示同情,凑过来听她诉说。
然而,时间久了,大家便开始厌烦,甚至拿她的痛苦当作打趣的内容,嫌弃她总是重复那些悲惨的过往,觉得她晦气。
鲁迅借祥林嫂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那可怕的凉薄,同情心在习惯与麻木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人们对待他人的苦难可以从最初的假惺惺,到最后变得无比厌烦,全然不顾他人内心的煎熬。
在《阿q正传》里,阿q更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身上体现出了人性中那自欺欺人、盲目自大又欺软怕硬的复杂一面。
阿q总是用“精神胜利法”
来安慰自己,被人打了便想着“这是儿子打老子”
,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可转过头却又去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等。
而周围的看客们,看着阿q的种种滑稽行为,同样是哄笑、围观,没有谁去真正思考这种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性弱点,只是一味地在他人的丑态中寻求乐趣,满足自己那浅薄的娱乐需求。
鲁迅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目睹着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内心无疑是痛苦且寒心的。
他深知用文字去唤醒那些麻木的灵魂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可他依然执着地拿起笔,如战士一般去剖析、去批判,试图让人们看清这隐藏在生活表象下丑陋的人性本质。
就拿校园生活来说吧,我记得班上有个叫晓玲的同学,她性格内向,平日里话极少,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或者独自思考着什么。
课堂上,除非老师点名提问,否则她几乎不会主动举手言。
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时,她也只是默默地听着,偶尔会在本子上记录些要点,鲜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一次,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课题项目,大家围坐在一起商量分工和思路。
其他同学都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有的争着要负责展示环节,觉得那样能出风头;有的抢着承担资料收集工作,觉得比较轻松。
而晓妍玲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大家,没有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
这时,有个同学就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