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潘岳(3 / 4)

加入书签

就在潘岳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当时的权臣贾谧,权倾朝野,势力庞大。

他的门下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这些人以贾谧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名为“二十四友”的团体。

这个团体在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潘岳看到了这个机会,他决定放下自己的高傲和矜持,投身到贾谧的门下。

为了得到贾谧的赏识和重用,他不惜极尽谄媚之能事。

据史书记载,每当贾谧的车驾经过时,潘岳都会远远地望见尘土飞扬,便立刻跪地叩拜,其谄媚之态令人咋舌。

潘岳的这一举动,虽然让他在贾谧的面前获得了一些青睐,但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让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更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潘岳的人生悲剧,其实早在他与赵王司马伦的宠臣孙秀结下旧怨时就已经注定。

那时候,潘岳还在琅邪内史的任上,孙秀不过是他的一个下属。

然而,这个孙秀却并非良善之辈,他为人狡诈阴险,让潘岳十分厌恶。

潘岳多次对孙秀加以鞭挞,以泄心头之愤。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被潘岳所不齿的人,后来竟然凭借谄媚之功,成为了司马伦的亲信。

而司马伦在发动政变诛杀贾谧及其党羽之后,孙秀便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

孙秀诬陷潘岳与石崇等人图谋作乱,这无疑是给潘岳扣上了一顶沉重的帽子。

于是,潘岳被逮捕下狱,等待他的,是未知的命运。

永康元年,公元 300 年,这一年对于潘岳来说,是生命的终结之年。

他与石崇、欧阳建等“二十四友”成员一同被押赴洛阳东市斩首,时年五十四岁。

临刑前,潘岳与石崇相遇。

石崇看着潘岳,问道:“安仁,你也来了吗?”

潘岳苦笑一声,答道:“可谓白首同所归。”

这句早年与石崇诗中的戏言,如今却成了两人命运的谶语,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命运弄人。

潘岳的一生,是才情与命运的博弈,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他的文学成就,为西晋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其辞赋的富丽、抒情散文的真挚,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貌若潘安”,成为跨越千年的审美符号,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依附与妥协,不仅玷污了自己的名节,更最终导致了身败名裂的结局。

后世对于潘岳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晋书》的作者房玄龄对他的评价是“性轻躁,趋世利”,这无疑是对他政治操守的一种严厉批评。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在其诗作中写道“潘岳文章烂,安仁鬓发秋”,对他的文学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实际上恰好反映出了潘岳那复杂多面的人格和人生经历。

他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文人,更是一个深陷权力旋涡、难以自拔的政客;他既是一个深情款款、对妻子忠贞不渝的好丈夫,同时也是一个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官僚。

潘岳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他的文学成就无疑是卓越的,他的作品风格优美,情感真挚,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然而,在政治舞台上,他却表现出了一种浮躁和功利的一面,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惜阿谀奉承、巴结权贵,这种行为让他在一些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