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束皙(3 / 4)

加入书签

有鲜明的特色。

与陆机、潘岳等人“辞藻绮丽,铺陈夸张”的文风不同,束晳的文章更注重内容的质朴与情感的真挚,尤其是他的赋作,多以民生疾苦、田园生活为题材,充满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与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被后世称为“质朴赋风的代表”。

他的《劝农赋》是西晋赋作中的名篇。

当时西晋朝廷为了恢复因战乱而凋敝的农业生产,推行了“劝农政策”,但地方官吏却借此机会盘剥百姓,导致农民苦不堪言。

束晳目睹了这一现象,遂作《劝农赋》以讽喻。

赋中先是描绘了“春阳布泽,万物萌发,农夫荷锄,深耕细作”的美好景象,然后笔锋一转,揭露了地方官吏“催租逼税,强征劳役,农夫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的残酷现实,最后呼吁朝廷“轻徭薄赋,体恤民生,使农夫能安于耕织”。

全文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深沉,没有丝毫的雕琢之痕,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百姓的怜悯之情,被誉为“西晋赋作中少有的民生之作”。

除了《劝农赋》,束晳的《贫家赋》也极具代表性。

这篇赋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蓝本,描绘了寒门士人“室无完堵,衣无全帛,日食藜藿,夜卧草席”的贫困生活,文中“寒者不暖,饥者不饱,布褐不完,粝食不饱”的句子,生动地展现了西晋寒门士人的生存困境。

但即便如此,束晳在赋中仍表达了“贫而不贱,困而不颓”的志向,称自己“虽无千金之产,却有万卷之书;虽无鼎食之乐,却有着述之欢”,展现了他安贫乐道、坚守本心的品格。

束晳还擅长创作乐府诗与民间歌谣。

他曾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仿照《诗经》的体例,编撰了《发蒙记》一卷,其中收录了很多反映民间生活与情感的歌谣,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

他自己创作的《补亡诗》六首,更是将民间歌谣与儒学经典完美结合的典范。

《补亡诗》是为补《诗经·召南》《邶风》中缺失的六篇诗歌而作,束晳以民间歌谣的形式,描绘了古代的祭祀、农耕、婚姻等场景,既保留了《诗经》的典雅之风,又融入了民间歌谣的质朴之韵,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赞为“补亡之作,义笃而辞雅,可谓继轨《风》《雅》”。

束晳的仕途,始终与“寒素”的身份紧密相连。

尽管他才华横溢,政绩卓着,却因出身寒门,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在担任着作郎多年后,他曾被调任佐着作郎、尚书郎等职,负责编撰国史与起草诏书,但这些职位大多是文职,没有实权。

即便如此,束晳依然恪尽职守,在编撰国史时,他坚持“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的原则,如实记载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甚至对一些权贵的不法行为也毫不避讳,因此得罪了不少门阀贵族。

晚年的束晳,厌倦了官场的倾轧与门阀的排挤,遂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辞官归隐。

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束晳便回到了家乡阳平元城,过上了“躬耕田园,潜心着述”的生活。

他在乡间开辟了一片田地,种植谷物与蔬菜,闲暇之余便闭门读书,整理自己的着作。

当地的百姓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学者,纷纷前来向他请教经义,束晳总是耐心解答,毫无学者的架子,深受乡邻的爱戴。

西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束晳在家乡病逝,享年四十余岁。

他去世后,乡人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立碑纪念,碑文中称他“博学笃行,安贫乐道,为一代之儒宗,百世之楷模”。

束晳一生着述颇丰,除了前文提到的《五经通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