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满宠(3 / 4)
p>
满宠无奈之下,只得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提前赶到吴军的伏击地点,设下反伏击圈。
当吴军以为即将歼灭王凌所部时,满宠的军队突然杀出,吴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这一战,不仅粉碎了孙权的计谋,更让满宠“料敌先机”的名声传遍东吴,此后东吴将领对满宠多有忌惮,不敢轻易在淮南发起攻势。
在淮南的十余年间,满宠始终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态度:他重视对吴军动向的侦察,常年派遣间谍收集情报;
他关心士兵的生活,时常亲自到军营慰问,与士兵同甘共苦;
他甚至在自己的住所旁修建了一座高台,时常登高观察淮南的地形与军情。
正是这份细致与坚守,让淮南成为曹魏最稳固的边境之一,也让满宠从一位“治世能臣”彻底成长为“封疆大吏”,成为魏明帝曹叡最信任的重臣之一。
满宠的一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从地方小吏到封疆大吏,官位不断提升,但他“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人生底色却从未改变。
在曹魏政权内部,不少官员随着地位的提升而变得骄奢淫逸,满宠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他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饮食起居与普通士兵无异;
他从不为自己的家人谋取私利,甚至在儿子满伟成年后,也只是让他凭自己的能力入仕,而非借助自己的权势。
魏明帝曹叡曾多次赏赐满宠,赐予他黄金、绸缎与良田,但满宠大多将这些赏赐分给了麾下的士兵,或是用于修缮防御工事。
曹叡得知后,感叹道:“满宠可谓社稷之臣矣!”(满宠真可谓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啊!)。
甚至在满宠晚年,因年迈请求退休时,曹叡仍不舍得让他离开,多次挽留,最终只是将他调回洛阳,任命为太尉,让他在朝中辅佐自己,直至去世。
满宠的“刚正”,不仅体现在对权贵的不妥协,更体现在对朝政的直言敢谏。
魏明帝在位后期,逐渐沉迷于修建宫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满宠得知后,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多次上书劝谏:
“如今吴、蜀未平,国家仍需积蓄力量,若过度征发民力修建宫殿,恐动摇国本。”
他的劝谏虽然直接,却切中要害,曹叡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减少了宫殿的修建工程,节省了大量开支。
景初三年(239年),满宠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魏明帝为他追赠太尉印绶,谥号“景侯”,并允许他陪葬曹操的高陵——这一荣誉,既是对满宠一生功绩的认可,也是对他“忠诚不二”的最好褒奖。
纵观满宠的一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奇功,也没有流传千古的名言,却能在曹魏政权中历经三朝而不倒,成为“柱石之臣”,核心原因在于他的“适配性”——他的才能与曹魏政权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曹操时期,政权需要的是“严明法纪、稳定地方”的官员,满宠的“刚正”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层治理的基础;
在曹丕时期,政权需要的是“开拓疆土、抵御外敌”的将领,满宠的“沉稳”让他在伐吴之战中屡立战功,为曹魏巩固了南方防线;
在曹叡时期,政权需要的是“镇守边境、稳定大局”的重臣,满宠的“智略”让他成为淮南的“屏障”,为曹魏赢得了发展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满宠始终坚守“臣道”——他不结党营私,不贪图权势,始终以曹魏政权的利益为首要目标。
在三国那个“臣择主而事”的时代,不少人因权势而背叛,因利益而摇摆,满宠却始终如一,用一生诠释了“忠臣”的含义。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