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曹昂(6 / 7)

加入书签

理,具有不可动摇的正统性。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对曹昂的追封进一步升级。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叡下旨将曹昂的爵位从“公”提升为“王”,追谥为“丰悼王”,并扩大了曹昂的封地范围,将沛国的部分县邑划入其中。

曹叡此举,背后同样有着政治深意。

彼时,曹魏政权面临着蜀汉与东吴的外部威胁,内部则存在“宗室衰弱、士族专权”的隐患——司马懿、陈群等士族大臣的权力日益膨胀,宗室子弟却因曹丕时期的打压而缺乏实权。

曹叡追封曹昂为“王”,既是对先祖的尊崇,也是在提醒宗室子弟:唯有像曹昂一样“忠勇报国”,才能获得皇室的认可与重用;同时,也向士族阶层传递信号:曹魏皇室重视“道义”与“宗室情谊”,希望士族能与皇室同心同德,共守基业。

除了追封爵位,曹魏政权还将曹昂纳入皇家宗庙,使其享受历代皇帝的祭祀。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叡下令在洛阳的皇家宗庙中为曹昂设立牌位,与曹操、曹丕等先帝一同接受祭祀。

每次祭祀时,皇帝需亲自上香行礼,文武百官陪同,仪式极为隆重。

将曹昂纳入宗庙,意味着曹魏皇室正式承认了他“皇室核心成员”的身份——即便他未及登基,也未实际参与政权建设,却凭借着“让马救父”的义举,成为了曹魏皇室精神上的“守护者”。

这种祭祀制度,不仅延续了整个曹魏时期,甚至在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仍下令保留曹昂在曹魏宗庙中的牌位,以彰显自己“承魏禅晋”的正统性,同时也对曹昂的德行表示敬重。

曹昂的故事,不仅在曹魏政权内部被不断传颂,更在后世的史书、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虽未为曹昂单独立传,却在《武帝纪》《后妃传》《武文世王公传》等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事迹,尤其对“宛城让马”的细节进行了详细记载。

陈寿在评价曹昂时,虽未直接发表议论,却通过引用袁忠“子修仁孝笃实,有古之君子风”的评价,间接表达了对曹昂的认可。

在《三国志》的影响下,后世史学家对曹昂的评价多以正面为主——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及宛城时,特意注明“此处乃魏武帝长子曹昂战死之地”;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时,也在《礼志》中记载了西晋皇室祭祀曹昂的事迹,称其“忠勇可嘉,为万世表率”。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曹昂的故事开始从史书走向民间,成为话本、戏曲的重要素材。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曾创作《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其中虽以唐末李克用之子李存孝为主角,但“长子救父、战死沙场”的情节明显借鉴了曹昂的事迹;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对“宛城之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详细刻画了曹昂“让马救父”的过程,将其塑造为“忠勇孝悌”的典范。

在《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中,罗贯中写道:“曹昂见父伤重,弃马与操,曰:‘父可速去,儿当断后!’操含泪上马,回顾昂与安民,已死于乱军之中。”

这段文字虽在细节上与正史略有出入(正史未明确记载曹昂“弃马”的对话),却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让曹昂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此后,在明清时期的戏曲、评书、小说中,曹昂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演绎,成为民间文化中“忠义”形象的重要代表。

为何曹昂的故事能跨越千年,始终被后人铭记?

这背后,是他的事迹与中国传统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