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何太后(2 / 4)
另一大势力——宦官集团,同样不可小觑。
东汉自和帝以来,宦官多次参与皇帝夺权,逐渐从“宫廷仆人”演变为掌握朝政的政治力量。
灵帝在位时,对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极为信任,甚至公开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宦官集团不仅掌控着宫内的禁军,还通过干预官员任免、搜刮民财,形成了与外戚分庭抗礼的势力。
何氏作为皇后,夹在兄长何进代表的外戚势力与“十常侍”代表的宦官势力之间,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她需要依靠何进的外戚势力巩固自己的后位与儿子刘辩的储君之位——毕竟,一旦失去家族的支持,她在后宫将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她又不敢彻底得罪宦官集团,因为宦官常年在灵帝身边,掌握着皇帝的喜怒,且宫内的日常运作、信息传递皆依赖宦官,若与宦官决裂,不仅可能失去灵帝的信任,甚至可能危及自身与皇子的安全。
这种“平衡术”在王美人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美人在何氏之后也诞下皇子(即后来的汉献帝刘协),因其出身名门、性情温婉,更得灵帝偏爱,甚至让灵帝动了“废长立幼”的心思。
何氏得知后,怒火中烧,暗中派人毒杀了王美人。
此事败露后,灵帝震怒,欲废黜何氏的皇后之位。
危急时刻,是“十常侍”出面为何氏求情——宦官集团深知,若何氏被废,何进的外戚势力必然衰落,而新皇后背后可能崛起新的外戚势力,不如维持现有格局,继续利用何氏制衡何进。
何氏凭借宦官的帮助保住后位,也因此深知宦官集团的能量,此后更不敢轻易与之为敌,甚至在何进与宦官的争斗中,时常暗中偏袒宦官。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何进以大将军之职率军平定叛乱,势力进一步膨胀,与宦官集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何进意图彻底铲除宦官,以独掌朝政,而何氏却始终持反对态度——她既担心兄长权力过大后难以控制,也害怕宦官被灭后,失去制衡外戚的力量,更担心灵帝死后,若没有宦官的支持,自己与刘辩的地位会受到威胁。
因此,当何进多次请求何氏下令诛杀宦官时,她始终以“宦官历代侍奉皇帝,不可尽诛”为由拒绝,甚至暗中向宦官通风报信,导致何进的计划多次落空。
何氏的“平衡”,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与儿子的权力安全,但她却低估了东汉末年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此时的外戚与宦官,早已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你死我活”的死敌。
她的犹豫与摇摆,不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让两大势力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将自己、家族与整个王朝,都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逝于洛阳南宫嘉德殿,东汉王朝的权力真空,彻底引爆了积蓄已久的矛盾。
灵帝临终前,曾试图立次子刘协为帝,并将其托付给宦官蹇硕,希望借助宦官势力制衡何氏外戚。
但蹇硕的计划泄露,何进迅速率军控制皇宫,拥立自己的外甥、皇长子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
刘辩即位时,年仅13岁,无法亲理朝政。
按照东汉惯例,何氏以“皇太后”之尊临朝称制,成为帝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此时的何氏,站在了权力的顶峰,但她接手的,却是一个早已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地方上,黄巾起义虽被镇压,却引发了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州牧、太守拥兵自重,不再听从中央号令;朝堂上,何进与宦官的争斗已到白热化阶段,何进急于铲除宦官,而宦官集团则在何氏的庇护下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