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张宁(3 / 4)

加入书签

入黑山(今河北太行山脉),与张燕领导的黑山军合兵一处。

此时的她,早已褪去“圣女”的青涩,脸上添了风霜,眼神却越发沉静。

黑山的日子很苦。

山洞当营寨,野果当粮草,冬天没有棉衣,只能靠烧松针取暖。

张宁不再唱战歌,而是教大家唱《采茶谣》《织布曲》,教妇女们用葛麻纺线,教孩童们辨认可食用的野菜。

有老兵不解:“圣女,我们还能打回冀州吗?”

她总是笑着说:“打回去是为了啥?不就是能安稳种庄稼吗?现在先学着,省得到时候忘了。”

她的转变并非妥协。

在黑山的密林里,张宁悄悄做着更重要的事:整理父亲的《太平经》残卷,将其中“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与自己十年征战的见闻结合,写出《太平新论》。

在书中,她批判了单纯依靠符水治病的迷信,主张“医病先医心,救民先救政”;反对盲目杀戮,提出“诛恶不诛善,杀官不杀民”。

这些观点,后来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隐约提及,称“黄巾余党,亦有智者”。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派长子袁谭攻打黑山,张燕主张硬拼,张宁却力主智取。

她带着三百精兵,趁夜绕到袁谭后方,烧掉敌军粮草,又在必经之路的山谷里埋伏,用滚石砸溃追兵。

此战后,张燕对她彻底信服,让她掌管黑山军的民政与谋略。

在黑山的岁月里,张宁遇到了一个叫石广元的落魄书生。

他因抨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通缉,逃到黑山避难。

石广元见张宁批注的《太平经》,惊叹:“圣女之才,胜过朝中三公!”

张宁却淡然:“不过是见了太多死人,想明白些道理罢了。”

两人常在月下论政,石广元说:“天下大乱,非一人能定。”

张宁则说:“能救一人是一人,能安一村是一村。”

这段“孤影无踪”的日子,藏着她最复杂的旋律。

有次她路过一处被战火焚毁的村庄,看见一个妇人抱着死去的孩子哭,忽然想起自己九岁那年分麦饼的事。

她蹲下来,轻轻抚摸妇人的背,哼起那首《清霄童谣》,唱到“苍天已死”时,妇人忽然不哭了,问:“真的会有黄天吗?”

张宁望着远方的山影,坚定地说:“会的,只要我们活着等。”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

袁绍派人拉拢黑山军,许以“封王封侯”,张燕动心了,张宁却坚决反对:“袁绍与曹操,不过是一丘之貉,我们帮谁,都是为虎作伥。”

她力主中立,一边派人向曹操示好,一边暗中接济袁绍军中的流民。

这种“两面不得罪”的策略,让黑山军在官渡之战后得以保全。

有人骂她“忘本”,说她忘了张角的仇。张宁只是拿出《太平新论》,对部众说:“我爹要的是天下太平,不是让我们跟谁拼命。现在袁曹相争,百姓遭殃,我们能做的,就是多救一个算一个。”

她的话让许多人沉默——这些年跟着她在黑山开荒种地,他们早已明白,安稳日子比报仇更重要。

关于张宁的结局,史书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后汉书·袁绍传》载:“建安十年,绍子尚败于曹操,奔黑山,张燕、张宁迎之。后操攻黑山,宁战死,燕降。”

《三国志·魏书》注引《魏略》则说:“宁乃变姓名,居于常山,以医为生,人莫知其来历。年七十余卒,遗有《太平方》一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