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李儒(4 / 5)

加入书签

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 发掘陵墓:为了掠夺财富,李儒还指使军队发掘洛阳周边的帝王陵墓与贵族墓葬,“悉发掘陵墓,取其金宝”(《三国志·董卓传》)。汉武帝的茂陵、汉明帝的显节陵等均未能幸免,墓中珍宝被洗劫一空,陵寝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李儒的这些行为,彻底暴露了其“唯结果论”的冷酷本性——为了达成战略目标,可以无视道德伦理,践踏生命与文明。

他或许认为,在乱世中,“生存”与“胜利”是唯一的正义,其余皆为虚妄。

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的暴虐,正在将董卓集团推向全天下的对立面。

迁都长安后,董卓集团确实获得了暂时的稳定。

关东联军因内部矛盾(袁绍与袁术不和,曹操孤军奋战失利)而瓦解,关中地区凭借地理优势,暂时隔绝了战火。

董卓在长安自封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出入用天子仪仗,权倾朝野。

李儒则继续担任核心谋士,辅佐董卓处理朝政,镇压反对者(如侍中蔡邕因感叹董卓之死而被处死,背后便有李儒的推动)。

然而,表面的稳定下暗流涌动。

一方面,长安地区的百姓因迁都带来的掠夺与压迫,对董卓集团怨声载道;另一方面,朝廷内部的官员(如司徒王允)虽被迫屈服,却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

更致命的是,董卓的残暴与多疑日益加剧,甚至因小事而诛杀亲信,导致集团内部人心惶惶。

李儒虽多次劝谏董卓“收敛锋芒,笼络人心”,却被董卓斥为“书生之见”。

君臣之间的裂痕,悄然扩大。

在董卓集团内部,最致命的矛盾莫过于董卓与吕布的关系。

吕布是并州军的核心将领,武艺高强,被誉为“飞将”,但性格反复无常,唯利是图。

董卓入京后,用重金与赤兔马收买吕布,使其杀死原主公丁原,归顺自己,并收吕布为“义子”,视为心腹。

然而,这对“父子”的关系,却因一个女人——貂蝉(正史中为董卓侍婢,《三国演义》演绎为貂蝉)——而彻底破裂。

据《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担心被发现,内心惶恐不安。

此时,司徒王允趁机拉拢吕布,劝其诛杀董卓,“匡扶汉室”。

吕布起初犹豫:“奈如父子何?”

王允反问:“君子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

吕布最终被说动,决定反戈一击。

在这一过程中,李儒曾试图挽回局面。

他敏锐地察觉到吕布的动摇,向董卓进言:“布,国之猛将,若与明公离心,必为大患。今闻布与侍婢有私,明公不妨顺水推舟,将侍婢赐与吕布,以安其心。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调戏爱姬者,终得死力相报。明公若能如此,布必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这一建议,体现了李儒务实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吕布的军事价值,也明白“女人与江山”孰轻孰重,试图用最小的代价化解矛盾。

然而,董卓的刚愎自用与占有欲,让李儒的努力付诸东流。

董卓不仅拒绝了李儒的建议,反而怒斥吕布“欺父罔上”,甚至掷出手戟欲杀吕布(“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

这一举动彻底寒了吕布的心,使其下定决心与王允联手。

公元192年四月,汉献帝在未央宫召见董卓,吕布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